热点话题 用组合拳“解围”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广受社会关注。新华网舆情监测显示,今年以来有关校园暴力的各类信息就多达几百条。媒体报道常见的事件是中学生遭暴打、多名女生械斗、被逼下跪脱衣扇耳光拍视频、在寝室或厕所内被围殴,甚至有女生因长得太漂亮遭暴打……当前校园暴力现象的严峻形势,使舆论热度再度攀升,也引起高层的重视。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就发文要求,各地中小学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期望克服以往对校园欺凌行为整体反应不足、风险等级评判偏低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建设平安文明校园。

一系列校园欺凌现象呈低龄化、女性化、群体化、高频化、信息化等特点,不少校园恶性事件性质恶劣、手法残忍,令人发指,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也给校风学风带来极大影响,不得不下狠心、出硬招整治。但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过轻,学校又缺乏有效应对的惩戒工具,光靠“事后”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检讨、面壁思过等碎片化处理,效果十分有限。

校园欺凌现象多发频发,往往不是孤立的。学校规则教育的弱化和惩戒功能的退化,一些为所欲为的恶行往往在关爱的名义下被轻易放过,变相纵容,学生“不怕”老师,老师不敢“体罚”学生。长此以往,“小霸王”在校园耀武扬威,甚至“抱团成群”;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重分数,轻素养、轻规则意识”,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更奢谈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教育,错误地认为辱骂、殴打等欺负他人现象“不过是一件小事”。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某种意义上也是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和成人社会失范现象造成的。社会“丛林法则”、“拳头法则”等价值取向错觉以及网络上轻而易举可见的色情、暴力,部分影视剧低级恶俗的打斗镜头,都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

因此,治理校园欺凌,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个也不能“缺位”。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不是“小孩打架”调解一下的小事。施暴者、受虐者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一次“恶性事件”不仅会对学生造成身体伤害,也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甚至成为一个人一生刻骨铭心的“痛点”记忆。

青春期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但青少年学生在心智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合适的、有效的、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规矩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规则感、责任感、后果感。从小培养自律意识、理性意识以及底线思维和法制观念,从“心”抓好道德内化教育,拉起一条条“高压线”,校园欺凌现象可望得到遏制。


上一篇:昆明创新环保案件审判 环境公益劳动执行出实效是关键

下一篇:一周热点 六月明星分手季 时装品牌办大秀隔空厮杀


编辑推荐
  • 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2家

  • 广东人峰实业有限公司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启动

  • “中国制造”亮相奥运赛场!企业订单排到年底

  • 河南约谈警示13家平台企业和即时配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