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李氏与个园的历史渊源:世纪豪门,人文渊薮
个园
最后一任个园主人李允卿与夫人何连璧上世纪40年代合影
个园,清代扬州“前宅后园”式私家花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精巧的园林结构、精妙的四季假山早已成为中国园林之营造典范而名扬海内外。不过,个园的价值远远不止于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它有很多人文故事更值得人们去探寻。都知道个园为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所建的私家花园,不过,有谁知道让个园得以延续半个多世纪的第二任主人是谁?都知道个园是扬州盐商文化的代表,然而,有谁知道它也同扬州何园一样,也是专家学者的摇篮!个园,这个“有历史的城市空间”有着更多的传奇和故事,扬州李氏与个园的历史渊源便让人触摸到它的另一种不同寻常。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个园,不论是扬州读者,还是全国读者都很熟悉。但是说到扬州李氏与个园的历史渊源,恐怕就很少有人知晓了。最近,笔者因为续编《丹徒李氏家乘》,从丹徒迁徙至扬州的这支李氏家族的资料中,发现了扬州李氏与个园之间鲜为人知的若干故事。
一部《家乘》见证个园李氏家族踪迹
上海图书馆馆藏了一部民国六年(1917年)续修的《丹徒李氏家乘》,李氏后裔曾将这部家谱捐赠给扬州市、镇江市档案局,家谱详细记载了李氏家族500余年的历史。宋室南渡时,李氏祖先自徽州白岳(今属安徽黄山市黟县、祁门县)迁至江苏镇江的润州开沙,后因逢沙洲坍没,支祖凤公,字鸣岐,又迁城北九里街。三世祖天一公以族事株连,家财罄尽,饮恨过世。其子四世仰桥公发愤起家,始宅于城东的梳儿巷,后又定居于城南的下河头。明万历年间,李氏家族始修家谱,以凤公为支始祖,族分三支。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避海寇,李氏从城内迁居南乡四区赤溪。乱平后,五世瑞生公一支返宅与仰桥公居城南下河头故居;五世敬敷公一支则再迁至三区之西丘陵的仁里村,五世春华公一支留居赤溪。镇江城内古运河南侧、沪宁铁路北边建有祠堂,丹徒县宝堰镇大坟庄另建分祠。自乾隆以来,李氏一直是镇江的望族名门,后因战乱,李氏三支有的迁至扬州、苏州、湖北、上海、南京、北京等地。
李氏是个园第二任园主
个园,清代扬州“前宅后园”式私家花园,位于扬州市东关古街。个园现已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史料记载,黄至筠为个园始主,时任两淮盐业商总,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成个园,经历近半个世纪。咸丰末同治初,黄家中落,个园易主丹徒李氏。这也是个园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接手个园的是李文安,为个园第二任园主。据《丹徒李氏家乘》记载,李文安(1818-1869年)为丹徒李氏十二世,字逸斋,咸丰癸丑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镇江城,李文安从丹徒(今属镇江市)城东梳儿巷,举家避居江北樊川镇(今属扬州市江都区)。同治初年,李文安购买下了个园,并于丙寅年(1866年)正式定居扬州。清代镇江状元李承霖为李文安撰写的传详细记述了李氏与个园的因缘关系。
此后,个园一直为丹徒李氏所有,直到1926年,李允卿及其族人被逼从世居六十余年的个园迁出。李允卿(1887-1952年),为李氏十五世,名乃斌,字允卿,为李文安曾孙,也是扬州李氏在个园的最后一任园主。
个园建于黄氏养于李氏
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的文史资料比较齐全,专业研究文史的学者颇多。例如扬州园林,不仅有《扬州览胜录》《芜城怀旧录》《扬州风土记略》,还有《扬州园林史话》《扬州园林化丛书》等。单说个园历任园主,历史资料也很翔实,关于个园园主史实资料,扬州有多种版本,但从个园李氏健在长者的童年记忆及逝者留存的文字资料,方知当今社会上有些反映个园旧主园史的出版资料与史实存在混淆不清,略有出入,现已引起扬州个园管理处领导及有关文史研究人员的重视。
从个园发展史料看,1818年建园,历经近200年,园主先后归属黄、李、徐、蒋、朱等氏,再到收归国有至今。从入园居住时间看,黄氏44年(1818-1862年),李氏64年(1862-1926年),徐、蒋、朱等氏20余年(1926-1949年),收归国有68年(1949-2017年),其间还有一些闲散人员租住个园内,当然不属个园旧主之列。由此,个园主要旧主应为黄、李二氏。
可以这样说,个园其实是建于黄氏养于李氏的。《扬州园林史话》第六章《个园》记述:“同治初,个园易姓,始为丹徒李氏,对园中部分假山和七楹抱山楼,皆有修葺之举。”其中黄氏个园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朝代,李氏个园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朝代加民国初年,李氏购买个园为同治初年(1862年),始主李文安,1866年入园定居,李氏居住个园,前后五世,1926年李氏迁出个园,历经60余年。
李氏后人揭开个园抵“负官债”之谜
李允卿,扬州李氏在个园最后一任掌门人,同时也是扬州冶春后社诗人。清扬州名士陈含光是李允卿的好友,他在《个园行为同年李允卿作》序中说:“清末,李以商业拆阅负官债。鼎革后,园属徐故上将宝山家。转移之迹,世莫能明也。”那么单说1911年后李氏“负官债”,即使以个园抵债,理应抵给扬州官府,怎会抵给徐宝山呢?这也成了李氏后裔疑惑百年不解之谜。
今年3月,李允卿的三女儿、年已88岁的上海市财政局退休干部李隽昭提供了一个线索,说她弟弟李天全2016年10月从美国波士顿回国探亲时,姐弟俩曾说到祖辈“负官债”一事,李天全留下的笔墨,是这样阐述的:“在童年,我就知道个园是被徐宝山抢夺拿走的。我问我父亲:花园又不是钱包,如何抢走?父亲就告诉我具体情况,他说:军阀徐宝山在扬州掌权以后,把富人召集起来,强迫每个人都要认捐,认捐的金额要徐宝山点头才算数。谁不认捐就不让回家,实际上和绑票一样,认捐以后是回家了,但后来拿不出认捐的钱,个园就被军阀徐宝山抢夺走了。”
今年4月间,李隽昭在给笔者的信中说,她和胞弟李天全闲谈中,天全对她说:“个园时代,李家没有‘负官债’,只听父亲李允卿说过军阀徐宝山一直想夺取个园,所以就发生了上述徐宝山以认捐为名抢夺个园的故事。”现在看来,扬州民间流传的李氏“负官债”,用个园抵债之说,是不切实际的。
个园李氏走出众多专家学者
扬州李氏,从同治初年至民国15年(1926年),定居个园约64年,后裔五世同园,李氏一直以有读经书、秉礼教的人才著称。百年来,扬州个园李氏家族中走出了众多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仅国内名牌大学中的导师、教授就有20多位,这里略举几位颇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大律师李宝森(1910-1982年),谱名李天玉,字子佩,李氏16世,1910年5月出生个园,1932年6月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创办正义法律事务所从事律师职务,并任上海律师公会监委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同时任东吴大学法学院和光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并任光华大学政治系主任。李宝森与刘海粟、俞平伯、俞振飞、胡厥文等一代名家大师为好友,几十年来互有诗、词、画交流。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学校时,特地聘李宝森为上海美术学校法律顾问。1949年后,李宝森任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常委、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常委、上海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等职,曾代表上海工商界参加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接见。据说,毛泽东在阅读了李宝森写的史料文稿后,称其为“上海工商界里的秀才”。
会计审计经济学家李鸿寿(1909-1998年),字少雲,别名朋三,李氏16世,1909年1月出生个园,1931年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在立信会计事务所从业,兼任复旦大学、沪江大学、上海商学院教授。1952年任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1984年至1991年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李鸿寿当选为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冶金财务学会、上海审计学会、上海成本研究会、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中信会计事务所、上海投资信托公司顾问。李鸿寿担任上海商学院校董、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高等职工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成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李鸿寿参与编写、翻译的著作有10多部。1984年与赵友良、陈荣发合著《审计学》等。《审计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李鸿寿亲自在中央电视台讲授《审计学》。
会计审计经济学家李天民(1919-2007年),李氏16世,1919年农历九月出生个园,194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历任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79年起任北京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50年代起,李天民先后编著各类会计、审计教材和专著30余种,达500余万字。其中编著的《审计学教程》《新银行会计教程》是新中国会计学界的奠基性著作。1958年主编的《会计核算原理》是全国率先打破前苏联框框的教材,在国内影响很大。80年代研究转向管理会计学,是我国研究和引进该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世界著名电工科学家李天和院士(1923-2001年),李氏16世,1923年5月出生个园。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后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的附属企业工作。1948年7月新婚三日即偕妻到美国公司培训。李天和是世界著名电工科学家,世界著名全面质量管理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职”等你来 193家企业携1.3万余个岗位亮相银川
-
民营企业总数超2万家 4条产业链规模过百亿元 解
-
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30强发布 山东两家上榜
-
主动作为,深入企业服务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