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古都的人文之蘊(1)
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遠挖不完的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華文明的關注﹐北京文化及其歷史的發掘與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而北京的活力就在於它承載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北京城是在“禮”的規範下打造的城市空間
北京作為一個歷經千年之久的古都﹐有著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積聚了中國傳統城市的人文精髓﹐同時其城市樣貌又是由遼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元朝的蒙古﹑明朝的漢﹑清朝的滿等諸多民族匯集﹑交融形成的。可以說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氣息。但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由不同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建造的都城﹐幾乎無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禮”制﹐並在“禮”的規範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間。即便是今日已不復存在的遼﹑金﹑元都城的遺址﹐同樣可以依稀從中辨別出儒家文化的印跡﹐其已經形成規制的“方形城”儼然是一個模板﹐而自宮城﹑皇城﹐到內外城(包括子城)的空間等級序列﹐正是“禮”對權力及其等級序列的賦予。這既是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文化交融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文思想中“道統”的體現。
在北京城的規劃及建設中交融著多民族的人文元素
街道佈局一向是城市規劃的重點﹐也是構成城市整體空間佈局的關鍵。所謂“平治道路﹐王者所先”﹐可以考諸歷史資料的元大都就是以《周禮‧考工記》為藍本構建的城市。在街道規劃上﹐元朝的蒙古人遵照了“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的設計﹐形成了縱橫交錯各九條大街的格局。在此基礎上﹐明朝在修建北京時增加至十六條大街﹐南北縱橫﹐構成了城市交通網絡的幹道。而清承明制﹐在城市道路規劃上未做改動。
此外﹐北京城還有許多的“胡同”經緯交錯。這些胡同同樣也形成於元朝。《析津志》中記載﹐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它告訴我們﹐元朝時“衖通(胡同)”有29條﹐而明人張爵于《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列舉的近1200條街巷中﹐稱“衚衕”(胡同)者有464條﹐相對於元朝已多出15倍。可見﹐明朝沿襲了元朝的街道建設風格﹐進一步增建胡同。進入清代﹐稱“衚衕”者又較明朝增加一倍多﹐為1121條。
這足以表明﹐在北京城的規劃及建設中有著多民族人文元素的存在﹐並有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但最重要的還是這些胡同的名字﹐它既是歷史上的一個符號﹐也是人文在地域空間的印記﹐是家戶屋宇之外的公共空間﹐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所以﹐每一條胡同都是一部完整的日常生活史。特別是那些有著“故事”的胡同﹐它們無疑已成為北京城人文記憶的一個部分。
商業受到了以人文特質為核心的城市文化的影響
明清時期﹐北京城不僅是一個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城市。悠久的歷史﹐繁盛的人口﹐諸多的旅人﹐都令這座城市蘊含了相當龐大的商業潛力。而北京當地的物產亦頗多著稱于世﹐進一步催生了本地的商業文化。商業在這座城市中﹐一直不僅僅是一種獲取利益的手段﹐它受到了以人文特質為核心的城市文化的影響﹐進而被改造﹑被納入到了北京文化的體系中。
諸如北京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同仁堂”藥舖是浙江人所開﹐“瑞蚨祥”綢布店是山東人所開﹐錢莊票號是山西人的專利﹐“北京的漆鋪大半都是山西買賣”﹐“翎子這行買賣﹐向來是山西人所作”。而在飲食方面﹐北京的傳統飲食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烤鴨來自山東﹐薩其馬源於東北﹐火鍋的走熱也與滿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但這些都不妨礙它們名冠北京﹐被納入北京的文化之中並成為北京城市的人文特色。
雖然在明清歷史上﹐北京城市的商業活動出現過許多新的現象﹐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中﹐但是人文思想始終與商業活動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其最終結果是﹐城市商業活動一直在城市的文化軸線附近遊走﹐構成了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商業空間影響著人們在城市中的文化體驗﹐其中廟市就是一個鮮活的範例。在中國﹐商業與文化在廟市中並非是彼此孤立的﹐商業活動為文化活動吸引了城市居民的關注﹐令文化因素更方便地介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去。
[責任編輯:趙宇]

-
“职”等你来 193家企业携1.3万余个岗位亮相银川
-
民营企业总数超2万家 4条产业链规模过百亿元 解
-
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30强发布 山东两家上榜
-
主动作为,深入企业服务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