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举(四)(杜宝星)
尊儒重教
尊儒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把儒家思想作为言行准则和治国理政的行为规范。倡导办学、捐资助学、传道授业都备受尊重。
(一)在饶阳为官的外地人
刘用,江西丰城县监生,景泰二年,任知县,恺悌严明,尤以学校为首务。
刘用明朝景泰二年到饶阳任知县,他既平易近人又执法严明。但县志上并没有记载他为饶阳百姓捐钱捐物,为什么还把他的事迹放在善举里面呢?因为他代表的是官府行为,他把办学当作第一要务。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善举不一定只体现在捐粮捐钱捐地等硬件的捐助上,政策的倾斜和倡导对于渴求读书的贫寒人家来说,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读书机会,这相当于官府给百姓提供了巨大的福利。
张思达,新安县贡生,康熙三十一年任训导。训课生徒,无间寒暑。岁科试,贫士无资斧者,咸令就食公寓。积俸薪二百余金,修文昌灵星阁,以助文教。后以勤劳致疾,卒于官。士子立痛思碑。
这段文字写了张思达在饶阳任训导即教师时的敬业精神——训课生徒,无间寒暑。张老师在教学期间,不论外界条件多么艰苦,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写了张老师爱生如子,家庭条件不好的考生都留在官府提供的住处,管吃管住——岁科试,贫士无资斧(资金)者,咸令就食公寓。也写了张老师的节俭和奉献——积俸薪二百余金。饶阳属下县,教师年薪四十两白银,二百余金,相当于他五十多年的俸禄,以个人名义全部捐出来,修文昌灵星阁,以助文教。后以勤政致疾,卒于官。士子(学子,学生)立痛思碑。
(二)异地为官的饶阳人
王德深,字允修,由拔贡任鸡泽教谕。勤于造士,朝夕受业者百余人。资给膏火,官俸不足,继以家产。在任八年卒,归葬之日,士子攀舆泣送,留郊外三日乃行。
王德深:有的写作“森”,籍贯不详。教谕:地方主管教育的官员,训导是教谕的助手。教谕也亲自授课。舆:车,此处指的是灵车。泣送:学生哭泣着送别,不仅仅是八年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王德深勤于造士的敬业精神和用薪俸、家产资助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学生们。为什么又留郊外三日呢?那是因为灵车走不动,学生们拽着灵车痛哭不止,不忍让灵车继续前行。
(三)饶阳本地人
前面我们曾提到柳逢春办义学,菜园村民王魁龙乾隆十一年建义学,捐义学地五十亩,屋五架,并供以膏火,都是尊儒重教的范例。县志上捐资建义学、置学田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何家庄(大何庄)武举何文体建义学。留楚村寿官(德寿兼备的老者称号)解守文捐地十八亩作学田等。下面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许华,寺家庄增生,置田三十五亩,将建义塾,未及成,临终谓子景淹曰:“此田所入,勿他用,务竟吾志(务必实现我的愿望)。”景淹遵遗言,营屋九架,增置田十五亩,延师以教同乡子弟。
寺家庄:就是现在寺冈村。增生:也是生员,秀才。许景淹:县志记载,曾任云南县丞,县丞,官职仅在县令之下,协助县令处理县政,正八品。大县的县丞跟县令分署办公,小县的县丞与县令合署办公。赠銮仪卫经历,赠,通常指朝廷对官员死后的追封。许景淹不但实现了父亲的遗愿,还增捐十五亩学田,使总数达到了五十亩。这五十亩学田的收入,全部用来办义学,不但要给老师发工资,还要给学生提供笔墨纸砚等学习费用。许景淹把父亲的善举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更大的奉献。
善举,可以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和风细雨,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为。因此,善举人人可为,人人应为。比如说,现在仍有贫困家庭的孩子被迫离开课堂,过早地挑起家庭的负担。我们只需把用不着的玩具、学具、书籍、鞋帽、服装等物品清洗整理后寄给他们,在你是做善事,举手之劳而已,在他们却如获至宝,物尽其用。(饶阳)杜宝星
(责任编辑:water)
-
“职”等你来 193家企业携1.3万余个岗位亮相银川
-
民营企业总数超2万家 4条产业链规模过百亿元 解
-
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30强发布 山东两家上榜
-
主动作为,深入企业服务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