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竞逐金融科技新赛道应具全球视野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化4.0正在进一步引导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新的形势下,金融科技已成为全球银行业竞争的新赛道。当下,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在竞逐金融科技新赛道时,应具全球视野,须谋定而后动。
应尽早让金融科技公司登陆科创板
当下,资本或者说融资永远是金融科技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融资渠道上包括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智力融资等。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市场、机构和服务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全球投资人和创业者聚焦的热点领域。数据提供商CB Insights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风投支持的全球金融科技公司获融资达395.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0%。
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完成1707笔融资交易,高于2017年的1480笔,其中有52笔大型融资交易,包括投资额逾1亿美元的交易,52笔融资交易总额为248.8亿美元。另据零壹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公司的融资笔数高达617笔,占全球55.5%;美国和印度紧随其后;新加坡52笔,超过英国的49笔。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公司融资总额约为3283亿元,占全球的74.6%。
从领域分布看,2018年区块链领域共获453笔融资,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网贷(145笔),融资总额为334.5亿元。综合金融领域虽然笔数较少(24笔),但融资金额高达2263.6亿元,其中大额融资案例较多。从我国金融科技公司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及财报情况看,15家境外上市金融科技企业2018年业绩整体较2017年大幅提升,多家企业业绩抢眼,超出市场预期。有5家企业净利超过10亿元,分别为宜人贷、乐信、拍拍贷、趣店和360金融。
从业务类别看,购物分期企业、头部网络借贷平台、助贷企业以及支付企业业绩不俗。而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三分之一的融资由首席技术官(CTO)引来,也就是智力融资拔得头筹。CTO的智力和个人的卓越领导力是获得融资绝对重要的因素。
2019年上半年,全球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收获了不菲的融资,而融资渠道或融资形式仍然首选风险投资,这或许成为今年全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好兆头。其中,融资表现较为出色的金融科技公司就是Acorns。A-corns是一家以微投资为核心概念的智能投顾平台,该平台成立的时间虽晚,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早在2015年,Acorns的注册用户数就已超过Betterment,此后更是一骑绝尘,超越了所有的智能投顾平台。2019年1月,A-corns完成由NBCUniversal 和Comcast 风险投资部门领投的1.05亿美元E轮融资,平台估值达到8.6亿美元。再看OakNorth,这是英国一家2015年9月才开始营业的数字银行。公开资料显示,OakNorth主营业务是通过旗下数字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它还可接收存款,并向个人和小型企业提供储蓄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获得至少三轮融资,其中不乏来自著名投行的投资。2019年2月,Oa-kNorth 获得软银集团愿景基金的4.4亿美元投资,并创造了欧洲金融科技融资的新纪录。据了解,目前该公司估值已达到约28亿美元。
自2019年以来,科创板被视为我国资本市场诸项改革的试验田,科创企业注册要求和程序、减持制度、信息披露、上市条件、审核标准、询价方式、股份减持制度、持续督导等方面细则均逐一落地并迅速实施,7月22日首批25只新股批量上市。而科创板自进入讨论之初,蚂蚁金服、平安旗下壹账通、陆金所、百度金融、京东数科、商汤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是否将申请、是否能获得首批受理一直成为市场焦点。
有专家称,金融科技公司目前要登陆科创板有三方面难点,一是这类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否真的符合“科创”的概念;二是当前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并未成熟;三是偏向金融类的行业都会涉及到监管。不过,笔者认为,当前经过严格筛选后的金融科技公司仍可考虑进入科创板。首先,科创是大科创概念,根据最新发布的《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由此可见,应当优先选定现代制造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金融科技公司也属于大科创概念范畴,理应同等对待。其次,从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财报以及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来看,也符合科创板规定的要求。再次,在监管方面,证监会和上交所连续推出了包括《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在内的13份科创板相关政策文件,只要金融科技公司能一一符合,就能体现出其完全符合监管标准。更何况,有些互联金融平台性质的金融科技公司,近两年来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和备案验收过程中,经过一轮又一轮反复检查验收,始终屹立不倒,表明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真金不怕火炼”,所以,应尽早让金融科技公司登陆科创板。
银行业应放眼全球竞逐金融科技新赛道
当下,随着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战略实施,我国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布局和竞争的大市场,同时,全球金融市场与我国金融市场也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此时,国际超一流科技巨头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和博弈同样异常激烈。那么,当前博弈和竞争的新赛道究竟指向哪里?对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又将起到哪些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通过在国内市场多年的磨炼,如今的华为、中兴、阿里和腾讯等公司在美国人看来,俨然已成为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相关行业的有力竞争者。很明显,硅谷已经在全球市场上迎来了上述科技巨头的挑战,而且要应对这些公司的竞争并非易事。正如投资公司Qim-ing Venture创始主理合伙人加里·瑞斯切所言,忽视中国的公司,将会面临风险。当中国创新走向全球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应对不当,美国公司将面临困难。投资公司DCM Ventures联合创始人大卫·晁也表示,在移动支付方面,中国至少有三四年领先优势。例如,微信的支付生态链,允许其他企业在其平台上开展业务,引爆了一种全新经济。也正是有了这种危机感,美国科技巨头的创新能力也被激发,似乎要形成绝地反击之势。最近有消息称,Facebook拟将用区块链外加一些可靠的技术,比如使用联盟链、采用BFT共识等,通过发明Libra 这种“数字货币+支付宝”的创新支付工具,来化解阿里、腾讯的竞争压力。不过,当地时间7月2日,美国国会要求Facebook 停止开发Libra ,称其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相抗衡。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在竞逐金融科技新赛道时,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和前瞻性思维,同时要搭准全球金融科技竞争发展的脉搏,去布局和实施金融科技创新战略。
首先,一切金融科技都是围绕着数字货币和数字金融展开的。有了金融科技的推动,之前的互联网金融迭代为科技金融,再到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再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脉络下,从互联网金融到数字金融,金融与科技融合出现了新变化,金融科技企业开始赋能实体经济,科技金融正在突破狭隘的金融领域,与更多行业结合,并且重新赋能众多底层行业,有了真正的意义。比如,2018年新型数字金融服务在我国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数字金融与科技完美结合,传统与新型金融主体均在加大数字化实现的力度。有的通过技术改造或收购技术企业,将自身进行全面数字化;有的本身就是科技公司,运用强大的触达能力积累海量的数据信息,再去服务实体与金融行业。在领先者看来,真正的金融行业变革,应该是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流程与环节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不再是金融的变种,而是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数字金融的未来应该是金融机构开放核心能力,赋能实体企业新的阶段。
其次,银行数字金融转型已经不可逆转。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而且所有金融科技公司都与大中型银行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助推银行开设智能化的“无人网点”,开启了数字金融转型之路。比如,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通过将银行“市场预测、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能力进行封装,深入融合开放银行服务,最终开放给零售平台和流量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慧、周到的金融服务。另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都推出了API银行。相信今后会有大量的银行转成开放银行的服务方式,把金融机构的核心服务能力嵌入到日常生活的高频场景里。这意味着今后的银行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场所,用户在哪里,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里,成为真正的“Banking Everywhere”。
再次,在银行业竞逐金融科技过程中,需要得到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战略指引,包括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指引,明确金融科技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加强统筹布局与行业指导。同时,要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逐步建立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完善创新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还要深化金融科技基础性研究,凝聚形成产学研用发展合力。另外,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纾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最后,在监管层面,管理层要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主动开展架构转型,建立开放、弹性、高效、安全的新一代银行系统;支持开展跨界合作,拓展金融服务场景,建立新的获客与活客模式,积极拓展银行跨境、跨领域、跨行业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生态链,加强线上线下金融服务衔接,针对细分客户群和业务场景,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价值,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圈。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
电商推千亿扶持,商超开绿色通道
-
追踪报道南阳王文辉案期望得到各方关注
-
中国企业把过多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
-
欧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