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魔的“選秀經濟”需要降降溫
原標題:瘋魔的“選秀經濟”需要降降溫
門票炒到2萬5?乍一看,還以為是世界頂級演出﹔殊不知,這只是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的決賽而已。一群沒出道的“明星”唱唱跳跳,不僅讓門票炒出了天價,更激發了讓人咋舌的參與度——節目總播放量超28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36億,粉絲自掏腰包聲援偶像,決賽期間甚至花掉了2000萬……如果單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這些數字著實驚艷。不過,一檔造星節目的銅臭味濃重到如此地步,總讓人覺得不大對勁兒。
這檔節目令人感到新鮮的是流量,內核其實還是老套路。十幾年前,選秀鼻祖“超女”一炮而紅后,類似節目走馬燈般輪番上場,內容或有差別,但核心賽制卻如出一轍。當年,觀眾們看的還是電視機,投票還靠手機短信﹔到了今天的新媒體時代,粉絲與偶像互動越來越便捷,參與感大大提升,就連撒錢的方式也到了隻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地步。籌資為偶像投票、打廣告、送禮物等已是常態,“賬單就是愛的憑証”,粉絲們用這種直白方式,消費著“一夜成名”的幻夢。
選秀節目經久不衰,映照出選秀經濟的虛火過旺。放眼時下娛樂圈,我們不難理出這樣的產業鏈條:資本搭台,明星唱戲,粉絲埋單。就拿《偶像練習生》來說,節目的花樣賺錢方式令人目瞪口呆——出品方的視頻網站上,一天隻能投一票,而花錢買個會員身份就能多投一票﹔買一箱贊助商生產的飲品,則可獲得48次投票機會……可以說,偶像們踩過的每一級台階,都是粉絲用錢堆出來的。正是諸如此類“販賣夢想”的生意越做越大,才讓演藝市場上歪風勁吹。諸多出品方一門心思賺快錢,所謂的明星不過是流水線上的快消品。近些年來,批評之聲不絕於耳,但透過這一檔節目我們就能看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名藝人也好,一檔節目也罷,一旦進入公眾視野,考慮的就不能局限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容漠視。選秀類節目的另一大“槽點”在於,雖然高喊“越努力、越幸運”的勵志口號,但明顯貨不對板。在“制造偶像”的狂歡中,我們少見苦練內功,多見賣萌耍寶、討好迎合﹔少見理性支持,多見日常互黑、作弊刷票……這種過於功利的“打怪升級”方式,不免會影響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處世方式,使其認為搞旁門左道、賺快錢不過是正常法則。從更大視野來看,“隻為稻粱謀、隻為名利爭”,助長著整個社會的浮躁之風。一陣喧囂過后,難說能沉澱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不過徒增了“娛樂至死”的憂思。
選秀經濟並無“原罪”,但隻靠“砸錢”,難言真正成熟的商業轉化。我們期盼中國的選秀經濟早日蛻變出更高級的呈現方式,演藝人員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吸引更為理性、更有審美的粉絲參與,平台以更負責任、更計長遠的態度運營,從而實現真正共贏。
(責編:邵蘭、杜昱欣)

-
“全力为外贸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
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
-
为企业发展“满格”续航
-
北京丰台组织企业抱团出海 海外发展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