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就是写生活
原标题:写作就是写生活
□庄稼汉
也许早就看过他的照片,也许多年前早就熟悉他的文字,也许和他有着相类似的童年生活环境与经历,第一次在2011年长春图书博览会上见到贾平凹老师,就感觉很亲切,和想象中的基本一致——这就是我心中贾平凹的样子:朴实、智慧。
之所以说是智慧,而不说是睿智,是因为他那朴实敦厚的外表之下,是那种近乎于本色的、大智若愚的智慧,而不是锋芒逼人的那种聪明,或者是玲珑心似的聪明。也正因为这样,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四射的光芒,只有沉沉的、深深的渗透与影响,在他浓郁的陕西方言氛围里,他的话语始终在实实在在、四平八稳地展露着心声。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章法,似乎是天马行空,实际上却一直沿着一条逻辑缜密的河道汩汩奔流,那条河道就叫:生活。
写作就是写生活,贾平凹如是说。这话真实在,没有矫情,也没有修饰,多少还有些平淡,但就是这种平淡,有着极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说起自己的长篇小说《古炉》,他深有体会。他说当作家,就是要把人生体味写出来。没有他13岁时就开始的苦难生活,没有小小年纪便体味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就没有今天《古炉》的诞生,自然就没有“狗尿苔”这一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出现。
而这些,绝非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极为深厚的生活来源,或者说这些小说枝叶的繁茂,都是有其根源的。
谈到一个作家产生的缘由和各自的优势,贾平凹说,也许别人当作家的理由和原因有很多,而自己只有一个缘由和优势:那就是从小经历的多。这是上苍和生活的恩赐,是其他人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贾平凹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有着各自的使命与作用的,具体体现哪里,主要是看如何调动和激发各自的优势与天赋。能让自己的优势与天赋,和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结合起来,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成就感也就越大,从而幸福感也就越强。人世间很多人的痛苦不是缺少财富与名利,而是没能做成自己喜欢的事。而贾平凹自己呢?从小就喜欢文字,从上学开始就对语文有感觉。至于为何最终选择作家作为终身职业,贾平凹幽默而谦虚地说,自己的形象不高大,从小自卑,人前不敢说话,不善社交,性格上多愁善感;中学毕业后,当兵去不上,做民办教师也不让,招工没份。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上工农兵大学,偏巧大学学的是中文系。当时的中文系学生,大部分都是以搞文学理论研究为荣,搞创作的都被视为不务正业。而大学生的贾平凹,对文学理论不感兴趣,反倒是对创作兴趣颇浓,就算是顶着不务正业的名头也痴心不改。关键一点是他对文字的感觉特别亲、特别好,似乎是命中注定要搞写作,从此也就与文字结缘了。大学毕业后,本职工作是职业编辑,业余写作,越发感觉自己是搞写作的材料,别的也实在是干不了,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当作家了。
说起创作时,贾平凹一直强调感觉。他说,没有感觉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作家这个职业很特别,感觉在创作中非常重要。这就像两个人谈恋爱,没有感觉,双方即使是别人眼中的郎才女貌、古今绝配,而对于当事人本身来说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世间很多夫妻,别人看来并不般配,但两人却一生幸福的缘故——两个人有感觉。而对于创作,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感觉与发掘,这种感觉与发掘找对了,平常所说的灵感就来了。
灵感,顾名思义,就是心灵的感觉。有了这样的认识,当一些人询问其创作计划时,贾平凹就笑得很无奈了:创作是心灵感觉的事情,是感性的工作,不是流水线的生产,真的无法计划。这些年来,他给自己定的写作计划几乎都没实现,他写作的脚步一直在跟着心走。
心,真诚的心,只有在生活那鲜活而澎湃的血液拥抱中,才会永葆青春活力。都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生活远比文学想象要丰富要精彩得多。阅读贾平凹,走近贾平凹,我有了这样的体味与收获。

-
山东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全国居前
-
助力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
海南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
-
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湖南“四上”企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