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垃圾处理南海为何选择焚烧?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目前年产垃圾数量已接近10亿吨,已有2/3的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在南海,300多万人口每天产生3800吨的生活垃圾,可堆满三个标准游泳池。这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

在狮山的固废产业园里,南海按欧盟标准建设了两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可处理3000吨的生活垃圾,超出部分则外运填埋处理。目前,城市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发电三种方式,南海为何选择焚烧方式?

【关注】生活垃圾处理南海为何选择焚烧?

堆肥

仅适用于农村成分单一的垃圾

垃圾堆肥是处理与利用垃圾的一种方法,主要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

垃圾堆肥技术在中国早有应用,“以前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就是菜叶、秸秆之类的,成分较单一,比较适合堆肥。”南海绿电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公共责任主管朱伟业表示,这种处理方式在今天却很难行得通。

原因何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城乡矿山集成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熊祖鸿解释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生活垃圾成分趋于复杂,塑料袋及塑料类包装品的垃圾增多,而这些都是难降解物,不能用于堆肥。

“很明显看到,这些年来,全国生活垃圾堆肥场减少很多。主要是肥料的品质很难达到要求,如果堆肥的原料有污染物,植物并不会选择性吸收,同样也会受到污染,造成肥料难以销售。”熊祖鸿说,堆肥处理首先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将无机物、不可腐物,尤其是干电池类污染物分离。堆肥不是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其减量率低,仍需占用大量土地。

结合南海实际,南海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并非是主要部分,而且南海的土地资源有限,所以南海并未选择垃圾堆肥这一处理方式。

填埋

南海土地紧缺已无填埋空间

垃圾填埋在我国有着较长历史,由于投资较少、工艺简单、处理量大,并较好地实现了地表的无害化,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南海也曾大规模地使用垃圾填埋法。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住建)市容环卫科科长黄文彬见证了这一历程,1995年,他最初跟踪南海的生活垃圾时,“垃圾的量没那么大,处理方式基本是简易地填埋。”但那时的垃圾填埋,也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找个地方,挖个坑,倒下去埋了,也没有导污管和污水处理装置,这种‘简单粗暴’的垃圾处理方式,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比较严重。”

干湿混合的生活垃圾,一枚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5号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

“生活垃圾首先是一种污染源,其次才是资源。填埋法是一种物理处理法,污染源还是存在的,只是从我们看得到的地表上转移到地下去了。”熊祖鸿表示,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言,可用于填埋垃圾的土地空间越来越紧缺。

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南海尤为明显,据了解,目前,南海整体土地开发强度已超50%,比日本和香港等地都要高,寸土寸金的南海,已无垃圾填埋的空间。


上一篇:织里试点生产与生活垃圾分类

下一篇:(原创)可以给生活中只吃牛羊肉的非伊群众也增加牛羊肉补贴


编辑推荐
  • 山东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全国居前

  • 助力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 海南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

  • 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湖南“四上”企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