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县:提升软实力让群众生活更幸福
永宁县:提升软实力让群众生活更幸福
来源:银川日报 2016年05月26日 版次:2 作者:
“文明”是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永宁县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积极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高全县群众的文明意识。随着“善行回乡”道德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文明的力量让永宁这片热土,处处充满着关爱、感恩的气息,文明的力量正在化作一种前行的力量,激励着永宁县群众投身于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文明之城的建设之中。
创建为民不重奖牌重民生
走进永宁县,移步即是景,举目满眼春。乡间小路,道路宽敞,空气清新,处处充满现代时尚的气息。通过县级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永宁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且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
过去,永宁县各乡村居所零乱、房屋破旧、垃圾成山。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永宁县投资20.09亿元,实施了以“千处百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的改造工程,动迁总占地面积1583万平方米,涉及10833户500万平方米,彻底消灭了41个城中村、28个城边村、54个园中村等旧城片区,通过几年的全力推进,建起了新华中心村等14个整齐划一、设施高档、功能齐备、环境幽雅的失地农民生活安置小区,使失地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化文明成果。
“我们现在搬到楼上,村庄成了社区,农民变了市民。不仅如此,县上还实施了‘先住院、后付费,先诊疗、后付费’,‘56789’政府暖心工程、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聊起县级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当地群众赞不绝口。这一系列民生举措使得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在创建县级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永宁始终坚持惠民利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改起,切实做到为民创建、让民评判,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创建成果,更多地享受到创建实惠。
品牌涌现折射文明新高度
慈善,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每个人的爱心之举,都在铸就这个城市的爱心之魂。自2013年永宁县启动“善行回乡”道德实践活动以来,全县各行业、各领域干部群众大兴互助之风、诚信之风、孝敬之风,以道德实践打造“永宁德谷”,从中也涌现了一批批最美永宁人。
在叫响“最美永宁人”品牌上,连续4年组织开展“最美永宁人”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公开推荐、实地走访、审议公示、网络投票等环节,先后选树“最美永宁人”94人,经推荐,有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荣获“宁夏好人”、28人荣获“最美银川人”等称号,广大“最美永宁人”所展现出的凡人善举,极大地激活了永宁全县民众崇德向善“因子”。
“我们在探索精神文明量化考核举措上,设立‘道德积分榜’、‘时间银行’,鼓励群众投身公益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永宁县文明办副主任叶广军告诉记者,目前,永宁县已设立“道德积分榜”50个,选树村(社区)好人500余人,在社会上发挥了“小善”弘扬“大爱”的积极作用。时间银行也在全县14个社区试行,倡导“时间文明”新理念,助推全县志愿服务双向性、长效化发展。此外,“道德讲堂”建设、文明“细胞”创建、社区爱心超市、社区微心愿等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营造氛围文明宣传呈常态化
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长期以来,永宁县把提高群众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使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在永宁县,无论是在机关单位、服务窗口、公共场所,还是学校、社区、商场以及居民楼栋,随处都能看到印制精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贴画。
记者了解到,2015年永宁县启动实施“三百进基层”活动,即百场宣讲、百场文艺、百场志愿服务,让群众受到心灵的洗涤和道德的熏陶;2016年,面向重点群体、重点领域和广大基层,永宁县又策划实施“我为价值观修身”、“我为价值观代言”等核心价值观“九项行动”,通过“抓示范—抓推广—抓落实”,挖掘培育出东环社区“爱心超市”、南环社区“微心愿”等一批示范点,形成了价值观工作宣传长流水、不断线、有特色、有高潮的常态。
随着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深入创建,如今永宁县又培育出“向日葵”、“蓝丝带”等一批专业志愿服务团队,永宁县机关单位纷纷加入到开展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一起传递正能量。通过营造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从内心激发和调动了永宁县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联手、城乡联建、社会联创”的创建格局,使崇德向善成为文明永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漫步永宁县大街小巷,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孕育出共创、共建、共享的幸福之果,推动永宁县向着文明的更远方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 吴春霖

-
山东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全国居前
-
助力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
海南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
-
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湖南“四上”企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