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伤和愉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最早听说这部书是在一个读书活动上,邀请了人民日报的袁晞老师来分享历史,他就讲了《巨流河》,台湾教授齐邦媛先生用一生书写的她的家国记忆。袁老师当时讲这是他近年来读的非常优秀的著作,活动后我就在网上买到了此书,但迟迟没有阅读。
阅读此书其实分了好几个时期,一个时期是在出差的旅途中,在旅途中阅读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似乎更能体会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仇家恨,对家的眷恋。一个时期就是近期,安安静静地阅读。
在这本书的推介中,用了如此的句子,“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读后觉得毫不为过。
人生的经历就是财富,齐邦媛先生生于1924年的东北,随着战火在中国辗转,1947年定居台湾,期间到美国学习、教书,虽然历经各种磨难,但她始终是一个温婉的女子,一个安静的女子。在岁月流逝后,她淡淡地讲出那些往事,那些心灵深处的记忆,当真是悲伤与愉悦纠结的复杂情感。
这是一部很厚重的书,里面有亲情、友情、爱情,还有对祖国深沉的爱,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流泪,也多次旁若无人地笑出声来。多么希望齐先生能够与张大飞在一起,这个兄长式的人物父母双亡,却奋勇参军抗日,他怕辜负了齐先生,虽然深爱,却没有跟她在一起。当阵亡的噩耗传来,不知道当日的小姑娘齐邦媛是如何承受那种痛的。半个多世纪后在笔端安静地讲出当年的事,那是她铭刻的怀念吧。“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曼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还好,最后齐先生遇到了她的爱人,一生幸福,让人欣慰。
齐先生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著述颇多,并致力于台湾文学和西方文学交流,将台湾的代表性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推荐到国外,对于整个台湾的文学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但她从不追名逐利,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净真诚,值得日益物质的文学界学习。
其实写《巨流河》的读书笔记真是觉得词穷,那种体会和感受似乎很多无法用言语表达,对齐先生是一种敬佩与怜爱的感情,她重感情,认真工作的态度值得我用一生认真学习。
2001年,齐先生的哥哥带着她和两个妹妹回到沈阳,参加“齐世英(齐邦媛父亲)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纪念他那一代漂泊的灵魂。齐先生说,“我到大连去是要由故乡的海岸,看流往台湾的大海。连续两天,我一个人去海边公园的石阶上坐着,望着渤海流入黄海,再流进东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下面数里即是哑口海,海湾湛蓝,静美,据说风浪到此昔灭声消。”
“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

-
区领导走访外资外贸企业
-
“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
-
73家煤炭企业发布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
税费“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