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情感共鸣中彼此欣赏互学互鉴
在情感共鸣中彼此欣赏互学互鉴
2016-05-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于国鹏
最近,山东对外文化交流接连上演两场重头戏。5月26日开始,“2016韩国·中国山东文化周”将在韩国首都首尔拉开帷幕。5月29日,“2016新加坡·中国山东文化年”又将在新加坡举行盛大开幕式。两项活动举办期间,来自齐鲁大地的文艺节目、展览展演等文化活动将在韩国、新加坡陆续上演。这些活动都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一方面能够展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展示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中国与韩国、新加坡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文化交流现状,期待着通过这些融通传统与现代的文艺节目与文化项目,让山东文化更容易走进韩国新加坡普通民众的心里,更大程度地引发当地民众的情感共鸣,由此达成文化间的彼此欣赏和互学互鉴,让山东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加实际的效果。
中国和韩国、新加坡同处“儒家文化圈”。在谈到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认识儒家文明时,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认为,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同时也是东亚文明的文化底色。他判断,经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一定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颜炳罡的论述,包含了多重含义,儒家文明中的很多内容,包括“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部分,是现在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放在全球化视野中来观察,放眼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他文明相处,更好地发挥儒家文明在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山东的对外文化交流正是放在如此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展开。
山东是儒学的诞生地,山东文化“走出去”,对包括儒家在内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展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次走进韩国举办“山东文化周”,更是如此。众所周知,韩国文化在历史上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公元一世纪,中国的儒学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新罗就专门派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治国方略,《新唐书》等典籍对此有明确记载。韩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大儒学者。韩国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当属李滉,他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于明朝。李滉号退溪,取“退居溪边”之意,这名号正表露着儒家文人那种“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的处世态度,以及“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超迈心境。退溪先生对朱子之学造诣尤深,因此又被称为海东朱子,晚年回乡建起书院,著书讲学。韩国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头像印到了1000元韩币上,首都首尔有一条路用退溪的名字来命名,就连跆拳道还专门命名了一个退溪套路。由此可见,韩国人对他的尊崇程度,同时可见儒学在韩国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充分考虑中韩文化的这些历史渊源,我省把“汉魏遗韵——中国山东古代碑刻拓片展”带到韩国观众面前,还将参加退溪宗室儒学对话会。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放眼未来,展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样也是山东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在韩国举办的山东文化周,“儒乡雅韵”的小型演出,通过古琴、箫、太极、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表演,力图呈现山东文化“深厚文化传统滋养的时代风貌”。“2016新加坡·中国山东文化年”的开幕演出等文化活动,正是努力传递“传统中的深意”。开幕演出中的舞剧《兰》,正是用现代艺术语言来呈现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以现代的舞蹈动作、影像技术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雅正之象、君子之风。具体说来,这台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出品的舞剧,正是山东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优秀成果之一。依托省文化厅“大师引进工程”,省艺术研究院开展重点科研科目《儒学与艺术学论丛》的编撰工作,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学术成果转化的条件也逐渐成熟,由此产生了以舞剧形式,以“兰”为主题,用现代舞蹈语汇来表达儒家思想的想法,催生了《兰》的诞生。《兰》的主创团队由省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室与台湾编舞家、服装设计师等共同组成,还邀请山东工艺美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作为数字视效保障团队,邀请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为表演团队,充满时代气息。新加坡民众欣赏《兰》,可以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中,品味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
如今,山东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活跃,文化“走出去”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期待着运用国外民众能够理解并且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表述方式,让当地民众寓目会心,充分感受山东故事的精彩,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善。
本文相关新闻

-
区领导走访外资外贸企业
-
“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
-
73家煤炭企业发布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
税费“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