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明江:抓产业、做旅游 让少数民族同胞可持续性脱贫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吉明江做客南海网“两会E访谈”。南海网特派记者 李庆芳 摄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北京3月12日消息(南海网记者黄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脱贫工作,可以通过抓好产业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实现脱贫致富。”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吉明江做客南海网“两会E访谈”,在谈到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如何实现精准脱贫时,如是建议。

  海南黎族、苗族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五指山腹地,截至2016年底,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以及10个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散居镇所在的4个市县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共计12.08万人,占上述13个市县贫困人口的65.06%,占全省的48.54%。

  “所以,当前少数民族的脱贫已成为省委省政府、民族宗教部门以及相关市县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吉明江代表说。

  而少数民族往往居住在生态核心区,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成熟,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的商品意识比较薄弱。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如何才能实现脱贫?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想脱贫,要脱贫。”吉明江代表说,首先是要调动起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在具体措施方面他也给出了建议。

  第一,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抓好产业扶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比较好,森林覆盖率高,青山绿水有着天然优势,可以利用良好生态发展林下经济,例如养殖山鸡、山猪,种植益智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兴边富民”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到种养殖业中。

  “让扶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老百姓才能年年都能有收入,才能实现可持续脱贫。”吉明江代表说。

  第二,要结合全域旅游、百镇千村的建设,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精品旅游。发展旅游业可以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少数民族群众提供闲置的住房做成民宿,群众就能够成为旅游业的主人翁,实现就地就业,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还能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吉明江代表还建议,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精品旅游的同时,要有旅游电商的思维,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给游客,把整个村庄经营起来。

  目前,琼中什寒村、保亭什进村、琼海加脑村等黎苗村庄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从原来偏僻落后的山村,变成现在有人气、有财气的村庄,可以为全省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提供借鉴意义。


上一篇:【星辰访谈】全国政协委员、星辰在线艺术顾问于海谈高校文艺场馆建设

下一篇:【两会访谈】补齐西部教育短板 让孩子获得公平优质教育


编辑推荐
  • 8家企业IPO申请已问询 3家提交注册

  • 大足构建企业“家门口”的高效政务生态圈

  • 日照:九家企业“撬开”海外新市场

  • “2+7”产业体系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山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