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战斗在老挝丛林中

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国军事史上,曾留下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这就是被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援老抗美战争。援老抗美战争是继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之后,优秀的中华儿女又一次跨出国门与号称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侵略者交手,在美军各种新式武器和优势装备面前,年轻的中国军人毫不畏惧、英勇果敢、机动灵活、敢打必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劣势装备力挫强敌,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一名老兵,我有幸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虽然几十年过去,但异域他乡的那山那水,战场上的那炮声那硝烟,丛林中那艰苦的峥嵘岁月,却依然刻骨铭心,总是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20世纪60年代,美国恣意践踏1954年和1962年两次《日内瓦协议》,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大肆培植亲美势力,并在上述三国挑起内战,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大规模派出精锐部队直接进行武装干涉,矛头直指中国。这是继朝鲜战争后,美国再次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为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同时也为了我国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面对美国的侵略,老挝人民在老挝人民党和爱国战线的领导下,不畏强敌,英勇抗击,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抗美救国战争。但在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军事训练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老挝都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于是,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和老挝爱国战线主席苏发努冯亲王飞赴北京,向中国政府请求援助。应老挝人民党和王国民族联合政府的请求,我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决定为老挝提供军事物资援助,并帮助老挝修建公路。从1962年9月至1978年5月,中国先后派出工程兵部队18个团和3个民工团,以“中国筑路工程队”的名义,赴老挝执行援老筑路施工任务。为保障我筑路部队的人员安全和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老方要求,自1969年3月至1973年11月,我国又先后派出4支高炮部队担负援老筑路工程的防空作战任务。我所在的空军高射炮兵第11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71年9月,奉命以“中国筑路工程队第304支队”的名义,开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防空作战任务的。部队在老挝作战两年,于1973年11月底撤回祖国。那时我刚满20岁,在高炮11师32团1营3连任炮1排排长。

1971年9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中央军委命令,命空军高炮11师出国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防空作战任务,保卫我援老工程兵部队和交通运输线的安全。我师于1971年10月初从内蒙古包头市抵达昆明集结,经过两个月的战场教育和战前强化训练后,于12月中旬秘密出国进驻老挝上寮地区。在老挝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师全体干部战士,经受住了严酷的战争状态和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的严峻考验,实施对空作战5次,取得了击落美机4架,击伤1架的突出战绩。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时所打的那一仗。那是1972年9月29日凌晨,天气晴朗,夜空中繁星闪烁,夜幕下万籁俱寂。因上半夜跑过两次警报,大部分战友带着一天的劳累进入了梦乡,只有哨兵和各类值班人员正警惕地值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我查铺查哨完毕刚刚上床躺下,还在似睡非睡的状态。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将我惊醒。“警报!进入阵地!”我一边向战士们下达命令,一边抓起衣服就往阵地上跑。进入战位后,我带上耳机,只听耳机里传来上级的敌情通报:“2时零1分,警戒雷达在东北方向发现大型机1架,距离140公里,高度8000米,速度每秒230米,直行向我防区临近”。敌机距离120公里,指挥所下达“部队进入一等!”的战斗命令。我向各班转达了上级命令后,只听各班长向我报告:“一炮一等好!”、“二炮一等好!”、“三炮一等好!”。我立即向连长报告:“一排一等好!”。距离60公里,我连炮瞄雷达首先发现目标。距离40公里,团指挥所下达“集中火力消灭01批,开火时机各连自行撑握”的命令。距离30公里,我连指挥仪也捕捉到目标并跟踪稳定,此时敌机也发现其被我雷达跟踪当即对我施放电子干扰,且干扰信号很强,我连炮瞄雷达迅即采取反干扰措施,成功将目标牢牢锁定。“联动!”,目标距离15公里时,火炮与雷达指挥仪进入同步状态,只见全连6门火炮在雷达指挥仪的的带动下昂首指向同一个方向。“综合法,间隔5秒,放!”,敌机距离12公里,连长一声令下,我连首先开火,随后其他5个100炮连也相继开火,各打4个齐射。此时,阵地上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一发发炮弹呼啸着直冲云天,在弹头爆炸声中只见一个巨大的火球在夜空中急剧下降,直至坠落在湄公河对岸泰国境内。“打中啦!”,“击落了!”……,阵地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此次战斗打得利落漂亮,从部队进入一等战斗准备到敌机被击落,仅用时7分钟。战后据我新华社10月8日《参考消息》援引美联社电讯证实,这次被我击落的敌机,是一架美军F—111型可变翼战斗轰炸机,系当时美军最先进的战斗轰炸机,价值9300万美元,投入战场不到半年即在老挝上空被不明武器击落,美国防部对此表示十分震惊。此战,我连首先发现目标,首先开火,首战告捷,且是夜战,战果显著,创造了我军首次用100毫米高射炮击落美军F—111的光荣记录,打出了军威国威,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既在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为国庆23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我连因此荣立集体三等功,我本人也荣立个人三等功,全师受到总参和昆明军区的通令嘉奖。

我们在境外的生活异常艰苦。上寮高原素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山高林密,竹藤丛生,莽草幽深,沟壑纵横,很多地方人类足迹从末涉猎。在这样的环境下修道路,设阵地谈何容易。为了最有效地消灭敌人,我们的高炮阵地都是设在原始丛林密布的山头上,那里坡陡沟深,没有道路我们就用砍刀、斧头、铁锹等简陋工具自己开劈,进入阵地时,近10吨重的火炮往往需要两台牵引车牵引,还要加上全连人员用粗粗的大绳辅助上拉才能将炮安放在指定位置。火炮到位后,为反敌人侦察和空袭,还要构筑掩体,搞好伪装。转移阵地下山时,稍有不慎就有连车带炮加人一起坠入深渊的危险,这些困难和艰险都被我们逐一克服。在上寮的高山丛林中,我们住的是自己动手搭建的竹篱笆作墙,油毛毡,三防布作顶,四面透风的简易竹棚。竹棚内,打上4个木桩,搭上床板就是床。晚上照明则是用墨水瓶或罐头盒自制的煤(柴)油灯。山上用水奇缺,为了保障炊事用水和饮用水,有时洗漱和洗衣服常常被“克服”。部队机动作战,天当被地当床,露宿丛林更是家常便饭。入老初期,由于天气、交通、敌情等原因,再加上供给线太长,部队吃不上新鲜蔬菜,每天都是以海带、豆腐皮、粉丝、花生米等干货为菜下饭,因缺乏维生素,许多人都得了夜盲症。针对这种情况,部队党委号召官兵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养猪种菜,这才使部队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1972年以前,所有出国部队没有任何战场补贴,无论伙食费还是干部战士的工资津贴,一律都是按国内驻地的标准执行。从1973年1月起,出国部队才有了战场补贴,部队伙食费标准由每人每天4角2分提高到8角,干部战士的工资津贴每月增加8元,在此基础上,干部另外免交伙食费。这才使官兵在境外的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部队在老挝的生存环境更是极为险恶,这比战火对我们的考验更加严峻。官兵们长年风餐露宿于原始森林,在与空中敌人较量的同时,还要与自然界的各种杀手战斗,战士们把这称之为“第二战场”。在没有硝烟的的战场上,首先是热带雨林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威胁。由于气候和环境适宜,各种细菌、病毒极易生存、繁殖和传播。恶性疟疾、肝炎、痢疾、霍乱、鼠疫、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等传染病极易流行,有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极高。我师在老挝作战两年,无一人因战牺牲,但却有2人因患恶性疟疾而病故在了境外的土地上。其次是各种毒虫的袭扰。在老挝的原始丛林中,毒蚊、毒蛇、毒蚁、毒蜂、毒蜘蛛、蝎子、蜈蚣、蚂蟥、蜥蜴、老鼠、瘴气等肆虐猖獗。竹林、草丛、石缝、河边到处都是蛇的栖息地,各种毒蛇无所不有。蛇钻进人的被窝里的事时有发生,夜间查铺哨,我们除了带上枪和手电筒外,还要带根竹杆或棍子,为的是驱蛇。丛林山上,地上爬着、树上挂着,密麻麻黑压压一片的旱蚂蟥,令人毛骨悚然。我们团从团长到士兵,几乎找不到没有被蚂蝗吸过血的。丛林中的蚊子更是无与伦比,个头大数量多咬人狠,一到傍晚便铺天盖地袭来,让人防不胜防。为了防蚊,哨兵站岗还要头戴养蜂人用的那种防护纱罩,夜间查铺为战士掖好蚊帐是干部的重要责任之一。丛林瘴气对人的威胁更甚,每逢大雨前后,在沼泽洼地或雨林深处半空中,会形成远看如烟似雾,实则为亿万只细小难辨的毒蚊飞虫聚集在一起的庞大军团,它会寻人畜气味而来,一旦被其罩住,便无孔不入地进行攻击,将毒液病菌刺入你的皮肤,侵入血液,深入呼吸道,凡与其遭遇者往往九死一生。有人说,老挝丛林里,除了蝴蝶不咬人,其它大大小小蚊虫都咬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再次是极端天气和高原气候带来的考验。旱季,持续40度以上的高温,加上高原反应,使人喘不上气,汗流浃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以致虚脱昏厥。雨季,整日阴雨绵绵,难得见到太阳,到处充满潮气霉气,竹棚四面灌雨,被褥湿漉漉的躺在床上实在难以入眠。时间一长,关节炎,皮炎,腰疼,湿疹,荨麻疹等疾病不断袭来,个个体无完肤。特别是阴囊湿疹(俗称烂裆),更是使人疼痒难忍,行走不便。援老作战两年,由于气候恶劣,环境险恶,生活艰苦,不少战友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回国后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在老挝,信息闭塞造成的孤独寂寞,敌机袭扰带来的生命危险,险恶环境造成的惊骇恐惧,劳累疾病引起的痛苦损伤,既考验着我们的血肉之躯,又砺炼着我们的品质意志,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两年的老挝丛林作战,培育了让我们终身受用的“援老抗美精神”,这就是:听党指挥,忠于祖国的践行使命精神;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敢打必胜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甘于献身精神;熟练技术,灵活战术的科学求实精神;作风严谨,雷历风行的勇往直前精神;团结友爱,纪律严明的同心同德精神。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援老抗美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为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战斗在老挝丛林中的经历而深感自豪!


上一篇:獐子岛前路危局

下一篇:26场大秀展现时尚原创魅力


编辑推荐
  • 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 广东已推动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 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拓展高质量校地合

  • 日化行业社会责任发展优秀企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