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择也要考虑社会需要

(原标题:自主选择也要考虑社会需要)

程铁军

进入9月,大学陆续开学的同时,北京、天津等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高考新政的消息搅动着人们的神经。在这些地方,今年新上高一的学生将不再分文理科。他们高考时,语文、外语、数学为必考科目,剩下的3门则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预计到2019年,这种模式将覆盖全国。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浙江、上海两地作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进行“3+3”科目改革,浙江是3+(7选3),上海是3+(6选3),文理不分科就受到舆论关注。文理不分科,其用意在于: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综”“3+理综”只能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兴趣来选择科目;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等地的实施效果表明,科目改革不仅兼顾了公平,也兼顾了学生的个性。

当然,任何一项改革,在去除弊端的过程中,难免有新的情况出现。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在于,单纯的文理分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按模式来培养学生。新高考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然而,新方案也带来一些困惑,走班制给学校的管理与师资的配备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有些学科比如物理,由于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导致该学科在学生选择中的比例一再下降。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但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也没有阻断一些功利性取向:有的学校为升学率强迫学生选择得分相对容易的学科,有的学生为取得高考分放弃兴趣学科而选择得分容易的学科。一门学科多次化考试的出发点是给予学生公平展示自己真实学科水平的机会,然而在实施中却可能加大学生的考试负担。

任何一项改革,在去除弊端的同时,要想它处处完美是不可能的。改革打破了旧有格局,在破除弊端中逐渐形成新格局,本身就需要各方去适应它。高考新方案在实施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本属正常,要做的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退回到原有格局,而是应该在下一步调整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比如说,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之基,其选择率的降低不利于国家自然科学进步。提高物理学科的选择率,显然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在专业选考科目中加大物理学科的选择权重,以专业要求引导学生重视。再如,对于学生选课走班涉及的师资和场地条件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

对待新高考方案,社会各方应以理性态度观察,以恰当的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促进完善这个惠及各方的方案。

(原标题:自主选择也要考虑社会需要)

netease


上一篇: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下一篇:香港社会房屋共享计划公布,租金不会超过租户月收入25%


编辑推荐
  • “全球独角兽榜”山东10家企业入选 青岛占6席

  • 广州企业加速破浪“出海”

  • 看世界最大石陨石,吉林市打造博物馆之城

  • 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