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对社会以“亲”相待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那么人对社会应持何种态度?是报之以武力以彰显自己的“独立”人格精神吗?还是报之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以享得明哲保身的安全感。都不是!诚然,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会让我们感到孤独与不安,焦躁也会不期而至,这时我们最应该做得是保持一份内心的独立和理智的清醒,微笑面对已知的和未来的,待人友好,把更多目光投向美好的事情和事物。伴随着成长人的精神或许会越来越独立,但独立不等同于冷漠、自私甚至狭隘。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共赴“中国梦”的途中,我们应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以“亲”相待。

  对社会以“亲”相待不是口号式的宣誓,而是内化于心的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和阻碍我们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如最近公之于众的几起校园暴力事件,它们之所以发生既是社会制度、法律、政策不完善造成的,也和青少年的家庭教养、人格特质、价值观念不无联系。因此,对社会以“亲”相待需要从宏观层面构建自我、家庭、社会乃至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但长效亲社会机制的建立,更多是需要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和动物的关键区别在于人是理性的,人可以运用自身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已有价值观念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调节,使自己的行动更符合社会所规范的要求,更趋近众人所认同的标准,即亲社会的范畴。传统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去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比如:助人、合作、同情、分享、谦让等等。在亲社会行为有了更多新内涵的今天,做到对社会以“亲”相待并不难。行走在社会之中善待遇到的人,在与人的交往中多些微笑、预祝胜利的手势、甚至亲密的昵称都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团体和社会。


上一篇:社会资本“入铁”政策有望加码 社会资本进入面临三大难题

下一篇:上海:培育本土社会组织 让基层“活”起来


编辑推荐
  • “全球独角兽榜”山东10家企业入选 青岛占6席

  • 广州企业加速破浪“出海”

  • 看世界最大石陨石,吉林市打造博物馆之城

  • 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