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国际化”打造一流开发区
“三个国际化”打造一流开发区
——访合肥经开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
王峰 汪贵霞 本报记者 梁昌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抓发展不动摇指明了方向。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合肥经开区将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开放国际化’,进一步开创‘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新局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开发区。”合肥经开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合肥经开区提出创新转型大发展的“三个国际化”宏伟目标,着力谋好开放、创新两篇大文章。
鲲鹏展翅 两翼开放格局促转型
当前合肥构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开放大格局,为合肥经开区谋划开放提供了战略机遇。目前,合肥经开区依托合肥出口加工区和空港经济示范区的“两翼”开放格局,建设重大开放平台。聚焦合肥航空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指定口岸四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吸引高端制造、金融、贸易、服务等各类资本流入,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借助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快建设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线下“保税展示交易”及线上“跨境电子商务”两大平台联动发展,打造安徽省进口商品批零集散地及区域分拨中心;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要求,复制自贸区国际投资贸易体制机制;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提升通关效率,大力建设空港经济示范区;以合肥都市圈发展主要增长点、安徽对外开放新平台、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大定位,探索以自由贸易为引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努力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立足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谋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德、中韩合作产业园,以开放升级助推城市产业升级,打造更高级形态的国际合作功能区。
引才聚智 创新城市模式营生态
总书记在考察安徽、合肥时对科技人员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坐拥大学城,牵手高科技,合肥经开区创新队伍强大,创新力量雄厚。为了发挥高端人才在创新中的决定力量,经开区努力为人才营造一整套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双创载体全面覆盖、双创服务资源高度汇集、双创资金链快速集聚、双创企业铺天盖地”的总思路,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打造创新“一地四园两平台”(南艳湖高科技基地,莲花电商园、云谷电商园、清华启迪、武汉东湖科技园,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全球研发中心创新平台),依托“大学城”高校资源,与大学、企业开展立体合作,建设创客家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学生科技园、人力资源产业园五大“园中园”,培育形成明珠广场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大学城科技孵化两大集聚区,建设产学研对接平台。成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发展政策,打通“政产学研用”通道,建立专项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提供从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一整套解决方案,让人才的优势竞相迸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面向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推进超导核聚变大科学工程、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合肥经开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实施“南优北拓”。南部建成区“优”产业、“优”城市,创造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质量,新兴产业扩增量、增效益。北部空港经济示范区“拓”字当头,东部保护水源、休养生息,优生态;西部田园乡村、特色小镇,美农村;中部空港新城,拓展60平方公里,发展产业,强经济,以高刘地区特有的水田湖村自然风貌和生态空港新城建设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区。
·王峰 汪贵霞 本报记者 梁昌军·

-
外资企业在华以创新助推“在中国、为世界”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
南阳方城王文辉哭诉冤屈律师拍案还原真相 战友
-
临沂沂水:上市企业培育行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