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丨奥威尔难题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许纪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处在近代这样复杂的大时代里,知识分子对命运如何抉择?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曾国藩、梁漱溟、胡适、林语堂,到沈从文、巴金、史铁生、王小波,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怎样的代际更替?许纪霖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
《奥威尔难题》
[匈]埃丽卡·戈特利布著,陈毓飞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四》是反乌托邦的传世之作还是有缺陷的二流作品?乔治·奥威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还是微不足道的小艺术家?戈特利布通过合理又富创意地编排文本证据,结合尖锐的评判与敏锐的分析,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雅明档案》
[德]瓦尔特·本雅明档案馆编,李士勋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德国文学家、思想家,本雅明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本书搜集整理了本雅明最有价值的一些档案文献,从细节处呈现本雅明的一生。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
[法]阿尔贝·奥古斯特·拉西内著,李力杰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历史上的服装》(Le costume historique)首版于1876年出版,作者奥古斯特·拉西内耗时12年,于1888年最终完成全六卷的绘制和印制。本版以《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为名,精美复原拉西内的486张原版彩色图版,展现了19世纪末之前世界各地、各民族流行过的精美服装、配饰、家具、日用品及交通工具、武器等。
《传统十论 : 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增订版)
秦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所收文章讨论的主题有 “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此次再版,在原有《传统十论》的基础上,新增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
[英] 伊恩·布莱克著,王利莘译,中信出版集团
从源头梳理震撼中东、牵动全球的巴以百年纷争,平衡客观展现双方立场。以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中的格局变迁。依托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记录阴霾下普通人的生存与命运。
《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
包伟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南市镇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熣璨夺目的独特风光,其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随着传统农村经济的远去,江南地区大量的市镇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本书关注的内容。
《弗洛伊德传》
[法]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著,陈卉、罗琛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新作,荣获法国“十二月奖”和“文学奖中奖”。在本书中作者考查了大量一手资料,描绘了心理分析诞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弗洛伊德的家庭、私人生活,精心解构围绕这位心理分析创始人及其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深入探讨“他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两个基本问题。本书还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病人故事,为作者对大师的独到诠释提供注脚。
《告别的仪式》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孙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告别的仪式》一书中,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记录了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细致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
[意]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著,王军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歌集》被后人视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却认为收集在《歌集》中的爱情诗是他一生捋不清的混乱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所以称其为“支离破碎的俗语诗”。《歌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其中包括317首十四行诗、29首歌,此外还有20首其他种类的抒情诗;除30余首外,这些诗全都是表现诗人对劳拉爱情的作品。
《古代狂想曲》
[日]池泽夏树著,庞丽波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与五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相比,与远在250代之前的祖先相比,人类精神的基本形态并没有什么不同。自称“古代狂”的男人从大英博物馆中选出中意的藏品,去探访创造它们的土地。
《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
[英]菲利普·马特扎克著,戚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黑海沿岸最早的史前希腊殖民地到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聚居地,从今天的印度到欧洲的西班牙,希腊文明绝不仅限于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希腊文明曾经跨越地中海,将城市建到了尼罗河第二瀑布的附近和喜马拉雅山之阴。本书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和希腊化时代的辉煌,描绘了一个还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更广阔的希腊世界。
《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德]埃里希·雷德尔著,吕贤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的个人回忆录,全面回顾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家战略的制定与海军建设,阐释了德国海军与纳粹党、陆军的关系,叙述了他与希特勒决裂的原因,反思了个人及海军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角色及作用。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 》
[美]张勉治著,董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以往人们多认为,清帝南巡是清帝仰慕汉人文化,试图拉拢江南士人。张勉治的研究质疑了这种简单的认识,使我们看到了南巡背后更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意图。可以说,理解南巡,对于我们理解清朝历史是不可或缺的。
《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
[英]玛丽·比尔德著,熊宸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
本书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她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北大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彭金章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余年坚守敦煌莫高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致力于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的动人故事。
《无畏的雄心:乔治·华盛顿、本尼迪克特·阿诺德与美国革命的命运》
[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著,王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76年,华盛顿手下才华横溢的将领本尼迪克特·阿诺德在美加边境阻滞了英军的推进,使新生的合众国免于覆灭。但在1780年,这位大陆军的得力战将转而投奔英军,这令他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史上的一大污点。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还原了本尼迪克特·阿诺德从名将到叛徒的人生历程,展开了一部由普通人写就的北美独立战争史诗。
《希腊史:从梭伦时代到公元前403年》
[英] 乔治·格罗特著,晏绍祥、陈思伟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继承了启蒙时期欧洲史学家的优良传统,贯彻了“理性主义”精神,刻意记实,讲究每句话都要有文献根据。同时以一个自由派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眼光,对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作了热情的歌颂,而对僭主政治和寡头政治作了有力的鞭挞。书中还将希腊神话与希腊历史严格区分开来,并澄清了希腊史研究中的许多疑误。
《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
[美]吉莉恩·托马斯著,李明倩译,译林出版社
本书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她们的胜诉界定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范围和影响,让所有女性得以寻求曾经仅对男性开放的工作职位,争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结婚和抚养儿女而失业,不必忍受性骚扰和恶意的工作环境。
《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强朝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本书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最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因此,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对欧美日在东亚推行强权政治的记录和阐释。

-
金融赋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接会在青举办
-
“点对点”解决需求 沈阳铁西区全程包保服务
-
用友天津公司联合举办“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
-
打造优势品牌,擦亮企业名片,上海专精特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