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生、自觉到强化:地方社会科学院智库意识发展报告

  自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后,各省市区先后出台贯彻落实《意见》的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地方社会科学院迎来了发展的“政策红利期”,纷纷提出建设新型智库的目标。

  智库意识是地方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起点。山东社会科学院通过建立地方社科院智库意识分析结构模型,利用中国智库索引(CTTI)和CTTI-ASS数据库等广泛采集数据,并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智库意识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出深度分析、对策建议。本版特撷取报告精华,为各地社科院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革、加快智库建设提供参考。

  智库意识在地方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地方社科院只有在具有清晰自觉的智库意识、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智库职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定价值定位、专业定位,进而解决发展目标、预期和路径选择等诸多问题。

  本报告所指的“地方社科院智库意识”,是将“自我意识”延伸到社会学领域,描述地方社科院对自身作为“智库”身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既包括地方社科院对自身智库属性的概念性描述,也包括地方社科院为适应新的身份所做出的改变,包括内部结构的重组、人员岗位的配置、思想产品的生产、评价标准的改变以及外部社会关系的变革等。

  自我认同的演变与智库意识的觉醒

  20世纪70年代末,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大批地方社科院纷纷诞生。中国科学院设在部分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纷纷独立为各地省级社科院,一些省委、省政府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改组为当地省级社科院。这一时期,地方社科院在恢复我国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理论研究体系基本建立,学科逐渐健全。与之相比,地方性的社科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地方社科院也适时转向对当地的研究,涌现出一批具有标识性的地域研究成果,由此奠定了在区域内的特殊地位。

  进入21世纪,以高校改革为标志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改革风生水起,科研资源大量向高校集中。与此同时,地方党委政府的研究机构相继确立,在决策层逐渐占有第一建议权。而地方社科院由于找不到自我认同、缺乏明确定位,人才开始流失,发展陷入停滞和迷茫。

  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央文件为地方社科院明确定位、向智库转型提供了指引与遵循。长期以来,各省区市地方社科院是当地决策咨询体系的主体,地方社科院智库意识的觉醒,也是其作为当地决策咨询体系“主力军”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早在20世纪90年代,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就率先开始了从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主转向以决策咨询研究为主的探索。2002年—200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调整办院思路,强化应用对策研究,创办大型送阅件《咨政》,成为地方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新亮点。北京和上海社科院位处高校林立的直辖市,党政系统政策研究力量强大,较早遇到了“合法性”困扰。解决合法性问题的出路是强化自我认同,明确自我的新身份、新角色和新功能定位。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在自我定位中明确“智库”方向后,北京、重庆、山东、天津、浙江等地方社科院相继明确建设“思想库”“智囊团”的发展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并对地方社科院提出明确要求:“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对此,考察评估地方社科院是否具备较强的智库意识,基于智库意识在理念、结构、运行方面作出哪些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是否契合了地方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目标及预期,很有必要。


上一篇: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

下一篇:新疆青河县博物馆荣获自治区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