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中国崛起的理论基础

  二、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工作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既是知识体系的传播者又是生产者。作为传播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利用中高级公务员培训平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生产者,我们要深入研究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格局调整中西方发达国家新的特征。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全球及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如新一轮工业革命、新能源革命、新贸易规则的重塑,对全球及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需要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比如新一轮工业革命,我认为至少有四个现实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回答:(1)第三次工业革命形成的新的经济基础将如何影响上层建筑?对共产党执政基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还能指导经济实践吗?(3)如何重新定义劳动生产率?在旧的生产方式下,劳动生产率越高,能源和资源消耗就越大,熵(负效应)就越高,当熵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的危机就要到来。(4)目前中国在加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建设,会不会是未来发展的障碍?如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已经建成的高楼大厦与新能源网、物联网及信息网是否对接?如果不对接,将来要推倒重建吗?那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推倒重建,会不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障碍呢?

  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面向未来,我们要借鉴和融通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精髓,努力构建对全球具有“传染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力”的学说。20世纪60年代,当戴高乐第一次见到日本总理时,便不屑地问,那个晶体管推销员是谁?只有理论崛起才有大国崛起,只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才能将中国的“软实力”向全球延伸。


上一篇:社科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下一篇:乌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六个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