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显恩:大海与海南人文历史铸就海商精神境界
中新网海南新闻11月27日电 (记者 王子谦)2018世界海商(博鳌)高端论坛将于12月1日至3日在海南博鳌举办。著名学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显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商的独特精神气质自秦汉起不断发展,海洋和人文历史铸就了海商精神。
“‘海商’之称,寓意海南商人具有‘海量’的精神境界。” 叶显恩说,海南商人因海而生,依海而长,自古越重洋探商路,最早与世界做生意,“海南商人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放眼全球的情怀,充满冒险、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蕴含着海洋文化的特质。”
叶显恩介绍,海南的人文历史就是一部多族群、多人种,互相融和,“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史。海南岛先后移居者主要有三个大族群,即黎人、翁贝人(临高语族群)和闽南人。三大族群和其它的苗、回、哥隆等族群,以及零星的各色人种携手开发了瑰丽的海南岛家园,共创了绚丽多彩的海南文化。这是一部敞开胸怀,笑迎八方来客,大开放大包容的历史。这是海商海量情怀的历史渊源。
叶显恩从历史角度剖析海商文化。在秦汉时期,北部湾首航海上丝路,海商立下开创之功。汉代船队从北部湾启航,通往东南亚各地或经接驳而到达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等地。北部湾为海上丝路的始发港,揭开了绵延二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史。
“北部湾是海商的摇篮。海商是先在北部湾海洋贸易过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海商充当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立下了开创之功。”叶显恩说。
他介绍,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盛,处于联结亚、欧、非洲的“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海南岛,其地位愈显重要。东南亚地区、印度,乃至西方罗马的使节、僧侣和商人前往广州途中当多在海南东海岸泊船做短暂的停留,以便做生活品的补给,或因修理船舶、避风的需要。
“海商于唐代驰骋南海丝路,掀起一代风云” 叶显恩介绍,自洗夫人活动时代至唐朝中叶,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主道。从广州启航穿越海南岛东部海面,必将在海南东南部停船以补给船上生活之需,因而海南岛更承担着中转补给、航线定向和避风港的作用。其地位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海商的兴起。
唐代后期,海商又有了新的发展。从自己生产商品,自造舟船,到贩运销售,均属独家经营。这种独家包揽产和销,并自造船舶,是当时海上贸易的崭新形式。因应海上贸易的发展,唐代已经着意开发港口、码头。通潮驿(澄迈老城)、文昌七洲列岛、万宁独珠山(今大洲岛)、陵水东部和三亚市西南部海岸带的一些港口码头都陆续兴建。尤其独珠山港 是“广州通海夷道”上的要港。
“宋代以降,海南在海上丝路地位和文明总体的提升。”叶显恩表示,闽南人移居海南,为海商文化注入生机、活力,有力地推进了海商文化的提升。宋代有规模化的商品投入海上丝路市场,海南也从原有的中继站,强化成为中转站。
叶显恩说,海南岛的产品经历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从高端朝中低端发展的。秦汉时期,是以盛产明珠、玳瑁等高端产品著称;隋唐期间,已经扩及纺织、角器、五金、木具,以及舟楫,供应对象扩大了,进入民间的地主、商人、富户之家;宋代,更加扩展到注重于农产品的贩运,如香、槟榔、吉贝等。
16世纪是发现新大陆,开通东方航线,肇始世界一体化的海洋商业殖民的时代。在大航海时代,海商又有突出的表现。
叶显恩介绍,海商是海上航路的开辟人,也文明的传播者。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是在海商的领路下出现的。富有海洋文化素质的海商,不以侨居东南亚洲为满足,1858年《天津条约》开琼州为商埠之后,海商与美、日、英、德、法等国商人有了直接的交往,越发远渡重洋,走向全球。
叶显恩说,海南华侨居异邦而心系桑梓,实业报国。如海商何麟书(家居乐会县)于 1906年最早把巴西橡胶引种回故乡,堪为中国橡胶之父。文昌宋耀如为革命慷慨解囊,成为孙中山革命经费的重要来源。
叶显恩表示,海商的思想境界,在本地最具盛名的三位文化名人白玉蟾、邱濬和海瑞的著作中有充分的体现。这是海商所展现的海量精神境界,是丰富多彩的海南文化的核心。
“海商,承载着千千万万世界各地海南人的深情厚望。海商精神将激励全球海商传承、弘扬北部湾首航丝绸之路的开创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投入筑梦‘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中去。”叶显恩如是说。

-
“职”等你来 193家企业携1.3万余个岗位亮相银川
-
民营企业总数超2万家 4条产业链规模过百亿元 解
-
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30强发布 山东两家上榜
-
主动作为,深入企业服务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