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2018-05-26 07:00 来源:外滩教育 阅读 /奥数
原标题: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看点 2018年,“阅读改变中国”评选出8位获奖“点灯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万蓓蕾老师就是获奖人之一。她将行走与阅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用行走加阅读的方式理解生活,提高人文素养。除了公益,课堂上的万老师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她看来,阅读是满足好奇心和寻找有效信息的最佳方式。
文丨陆莹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丨黄晔
现在有些人会抱着一种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五月的闷热午后,外滩君在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见到万蓓蕾老师,她是世外DP课程TOK(知识论)课程组的组长,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8位获奖的“点灯人”之一。
万蓓蕾老师
未开口时,她会稍显内向,面对镜头拍摄视频,表情很难放松。然而一谈起她所熟悉的阅读推广、逻辑课程,她又立马可以滔滔不绝、旁征博引,逻辑清晰。
年度点灯人给她的颁奖词是——
“一个从小在上海名校成长起来的姑娘,深知阅读的力量,大学到研究生阶段便投身各种阅读推广事业:9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益,给了她儿童阅读推广的经验与信心;7年国际学校“知识论”课跨学科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给了她推广青少年阅读的着力点;而3年多来,作为樊阳人文公益讲坛阅读推广团队核心成员与管理者,她将时文与经典,阅读与行走巧妙融合,促进形成人文行走的行读方式,足迹遍布12省65城,点亮着无数孩子的心灵!她的足迹昭示着青年教育者应该追寻的教育理想:行读万里!”
当天,我们的谈话一开始,万蓓蕾就犀利地指出“刷人文”这个现象的存在。
在中小学奥数竞赛被官方叫停后,不少家长们的视线开始转向人文方面,试图替孩子找到一条新的竞争突围之路。
但在万蓓蕾看来,以功利的心态要求孩子累积阅读,为求在中高考招生中的综合素质考核上胜出,只焦灼于“别人家的孩子有,我家的也要有,不能落下”,而不管孩子是不是想要是不是真的喜欢阅读。
这,就是一种类似于刷竞赛刷考级的“刷人文”心态,并不能真正带领孩子们走向人文素养的世界,也无法真正地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扔一个书单是没有意义的,
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万蓓蕾2011年进入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任教,她熟悉自己的DP学生,他们要比大多数同龄人更早地接受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他们修读的课程要求他们必须及早地了解自己的志趣,也必须学会表达自我,做presentation,做小组作业,也很会挑战老师。
“但表达能力强有时候也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的时候,他们会太擅长表达。”万蓓蕾观察到,“有时候他们即使不是很懂,也能装得很懂的样子,滔滔不绝地表达出来。这其实也会显示另一个问题,浮躁、沉不下心。”
“就我观察的现象来看,第一有阅读习惯的人不是特别多,而且有阅读习惯的也会分成几类。”
大多数中学生的阅读,可能还是以消遣性为主,穿越小说、网文不论在哪里,都备受欢迎。这类只为娱乐,没有更多一步思考空间的阅读,被万蓓蕾归纳为“低水平的阅读”。“你说他没读吧,他也读了,但是读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特别深入地读。“特别厉害,他读的哲学书可能比我都多,阅读深度非常之高”万蓓蕾叹,“这些学生的阅读水平,可能真的是超乎你想象的。”
这些大多数和小部分,已经是在“会阅读”的学生的范畴里来说,“更多的学生根本没空阅读! ”万蓓蕾说,“即使他有心读,也根本没时间。”
学生们有的是比阅读更重要的事情,国际课程的学生焦虑于出国留学的准备,他们不得不很早计划、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学术或职业路径。要做学科功课,也要留心积极参与、筹办活动,以证明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多的学生被高考、中考等考试牵着走,要刷题。“阅读的时间,当然就被一再压缩了。”
也有学生会找到万蓓蕾,请她推荐一些书。万蓓蕾会问:“你对什么感兴趣呢?”学生答:“我也不知道啊。”这类学生,知道读书是好的,但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去找到一个感兴趣的领域。
万蓓蕾认为,这样的学生,是最容易被引导去通向阅读的。但她也不愿意直接开一个书单给学生了事,“扔一个书单是没有意义的”万蓓蕾说,“你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她心目中,教育应该是能够让学生看到多种可能性,当学生想要选择某一种可能的时候,他可以知道应当如何捡起来,如何去做。
“其实,对生活的关注,也是广义上的阅读。”在自己的学校工作之外,万蓓蕾从大学本科时期开始,就积极地参与公益活动。
在为进城务工子女服务的公益教育项目“太阳花”中,她参与了为小学及幼儿阶段儿童开设的人文实践课,带孩子们进入菜市场调研。
“为什么菜市场会是这样样子,卖菜的人从哪里来,他们每天工作节奏是什么样子?”万蓓蕾说,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启发和发现,孩子们可以渐渐学会,把视线从自我的中心,投向他人,去关注人、了解人,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不同的故事,“那么这样,读人,也是一种阅读。”
而走到历史现场,又是与读人、读书各不相同的体验,阅读的外延在行走于历史现场时被进一步扩展。
2014年底,万蓓蕾加入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开始参与和设计人文行走,即“行读”的主题和路线。
万蓓蕾老师带领《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行走
图片由本人提供
“你去过那个地方,你看过周围的山,你再去读这些就是又不一样。”万蓓蕾眼中,行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以前我们也会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是觉得真的这么做了以后,你才知道这两句话背后内容太多了,不是单纯多出去走一走,多读读书,那么简单的。”
“行读”,顾名思义有两条主线,“行”和“读”。而其中读,又分为“行前阅读”和“现场阅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行行前攻略,人文行走中的“行前阅读”主要强调的是,了解目的地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位置,“要把这个地方放回到它当时所处的历史时间来看”万蓓蕾向我介绍,“这个地方到底发生过什么变迁?它当时的时代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些都是行前需要通过阅读解决的问题。”
“读完关于这个地方的知识、故事我都了解了,我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达那个现场呢?”外滩君反问。
“比如说,当你真的站在阳关,大巴和火车驶过的地方,窗外都是一片荒漠,随着车子前进,越来越荒凉,这种现场感是无可取代的。”万蓓蕾描述说,“想象一下,你大热天坐在空调房里读书,和真的进入到这个场景中,环顾周围,整个环境都在和你产生对话,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现场,万蓓蕾和学生们会读作者在当地所作的诗歌、散文,有时会现场朗诵,历史和当下在那些瞬间被打通。
在现场朗读,在加上行前阅读对此地历史时空的了解,学生们能更加理解,为什么诗人在当时当地会生发那样的情感。这是单单坐在教室里读书、背书很难体会到的。
“啊,这不是侮辱我们智商!”
在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做人文类阅读推广的同时,万蓓蕾发现,中学教育中逻辑学这一学科的缺失,确乎导致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在进行时事文章讨论的时候,往往分析不到问题的核心。
“其实这个毛病也不光是学生身上的,现在网络上讨论的氛围和情况,说明大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逻辑问题。”万蓓蕾发现,学生在逻辑上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情绪化
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抓不住问题真正的核心,而落入情绪化的陷阱,循环反复地表达情绪,而不去辨析在讨论的议题的关键争论点。
不知道什么是论证
虽然,高中生已经开始练习议论文写作,但是,学生真的学会论证自己的看法了吗?
万蓓蕾认为,这一点是存疑的,提出一个观点,随后跟上一个例子,并不直接等于论证。有些学生看似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框架、讨论,实际上却并不能很好地建立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自洽的关系。
不听他人意见
很多情况下,某个学生一旦形成自己的意见,就再也听不进他方观点了。万蓓蕾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会给他们做一些小的练习”,万蓓蕾会把自己的TOK课程中运用到的逻辑方法也融入一些时事话题的讨论,甚至是文学文本的阅读。
“比如说,一个寒门子弟再没有上升空间的话题,让学生去分析、讨论时,我就会请他们注意这个观点的预设前提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在谈到某些概念时,要注意,去厘清、区分这个概念有哪些层次,对方立场中所谓的前后联系或因果,是不是存在的、真实的。”
当学生这样一条条去审视这个观点时,他们将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而如果,当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先思考过,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哪些不同的角度可以去辨析,那么他们也对自己说出口的话,更负责任,更能理解他人存在有不同视角。
万蓓蕾老师的逻辑学讲座——好好讲道理
图片由本人提供
阅读加逻辑练习一般是面对高中生做读书小组会采取的方式。站在青春期与青年期交接口上的学生们,其实比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更难说服、更难引导,“尤其是男孩子,他会不服你”,老师和家长,需要不断给他们提供崭新的东西,新的视角。
“我之前给他们讲一个圣经旧约里的小故事”万蓓蕾举了个例子,“他们一开始听完故事觉得太简单了,居然让我读这种东西,这不是侮辱我的智商嘛!”
而那次读书小组结束后,有学生却来说,“我后来又重读了一遍,的确不一样了。”
那则小故事是旧约里的约拿书,单看故事情节,简单,又有点莫名其妙。
“故事是这样的,约拿是个先知,某天上帝让他去一个地方“呼喊”,告诉当地人他们作恶太多,上帝要毁灭这个地方以惩罚他们。没想到约拿居然不干,逃跑了。
逃跑途中,约拿坐船时,上帝就呼风唤雨让约拿坐的船陷入险境。约拿于是坦白,一切因他而起,是上帝在惩罚他,让船上的人把他扔水里就好。接下来,约拿落水,被大鱼吞进肚里三天三夜。约拿想通,出了鱼肚就去完成上帝之前给他的任务。
结果当地人听说之后,立即悔改,连带动物一起不吃不喝,期盼上帝能看到他们的诚心。上帝看到后,又决定不再毁灭这个地方。这回约拿就很生气,我就知道上帝你不会毁灭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惩罚我,还要让我来呢?!”
“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万蓓蕾向我复述了那个故事,“你看,他们一开始觉得,这不是说给小朋友听的嘛?”
但实际上,经过老师带领细读,打破文化隔阂,了解不同文化,站到一个故事被叙述的当下,那样的文化背景中去了解,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本身,原来有其表面之外的丰富层次。
所以,在万蓓蕾的经验里,带领高中生阅读,从问题设计开始就要发掘不同的内容,而每一个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都不是再次带领阅读,而是学生能够产生自发的好奇和探究意识,主动去想,主动去找新的书来读。
万蓓蕾老师在读书小组领读
图片由本人提供
“我现在更关注的是阅读方法论的贯彻。”万蓓蕾的做法是,不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问题指引,不同的问题意识和不同的内容关注。
“比如,首先要问的就是,这本书,你怎么读,读的什么?读的内容分成不同类别,又岔开有不同的问题路径。一本《剑桥插图中国史》,你可以去问,信息对不对?有没有冲突,为什么有?有什么新的视角?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读科学类的书,可能就要问,这是在科学史的哪一个节点?解决什么问题?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分别给出过别的什么解决方法吗?为什么产生这些?”
阅读就是这样紧紧追问的过程。往往这样的追问,就能帮助学生对自己所阅读的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更知道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在哪。
对万蓓蕾自己来说,阅读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寻找答案”的方式。
像很多孩子一样,中学时代,可能已经开始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大而缥缈的问题,阅读《绿山墙的安妮》让初中时内向的万蓓蕾,看到了全然不同的女孩子的世界,天马行空,富有想象,赋予了她另一种生机。而今天,阅读对万蓓蕾来说,依旧是满足好奇心和寻找有效信息的最佳方式。
现在加入“五步批判性思维读写课程”
获得未来与AI赛跑的思辨力

-
“职”等你来 193家企业携1.3万余个岗位亮相银川
-
民营企业总数超2万家 4条产业链规模过百亿元 解
-
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30强发布 山东两家上榜
-
主动作为,深入企业服务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