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情锐评:专家盘点俄军在叙作战收获:战法试验场 将领集训班
军情锐评:专家盘点俄军在叙作战收获:战法试验场 将领集训班
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随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的式微,以及叙利亚政府军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权,以俄罗斯航空部队为核心的驻叙俄军开展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看来也开始走向尾声。自2015年发动出兵叙利亚的行动以来,俄军既以小规模航空兵混成集群和地面特种部队分队相组合的方式,以相对小的代价支援了叙利亚政府军的行动,实现了自身在叙利亚的地缘政治目标;同时,也在频繁的战场实践中收获了在现代战场条件下运用航空兵的丰富经验,使俄军一线将领和部队得到了广泛的锻炼。那么,俄罗斯自己是如何认知其在叙利亚战场的经验的呢?近期,美军智库就发布了一篇从俄罗斯的“内部视角”观察俄军在叙行动的报告,提出了若干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近日,美国海军研究中心发布了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研究员安东・拉夫罗夫撰写的题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中战役》的报告,从战事进程、兵力运用和战法战术等角度盘点了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的特点。报告认为,对于俄军来说,在2015年开始的这次规模并不算大的军事行动,实际上为俄军提供了检验空天军“新面貌”改革的成果,以及磨合适应大量的新列装装备的宝贵契机。在两次车臣战争和2008年俄格战争中,俄航空兵部队暴露出战法僵化陈旧,武器过时落后和部队编成结构不适应现代局部战争要求等缺陷。因此,在2008年开始的“新面貌”改革中,俄军将空军/航空兵部队的转型和换装视为“优先事项”。在改革中,俄军将其航空兵、防空兵和太空反导部队合并组建出新的空天军,同时在航空兵部队中推广以空防基地为基本战役-战术兵团的编成结构。在装备方面,俄空天军则列装了超过350架新型作战飞机、约1000架各型直升机和数百套防空系统。因此,在出兵叙利亚以前,俄空天军已经悄然转型成为一支结构和装备都颇为新锐的作战力量。
然而,改革转型也给俄空天军带来一系列新问题。由于其部队转型的指导思想并非依据俄军自身经验产生,在改革进程中也缺乏实战的检验,因此俄军在结构和战法上的转型是否能够适应作战需求,在当时还有很大的未知数。同时,由于此前俄军遂行的高技术作战较少,因而对近年快速发展的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系统与无人机等新质作战力量的运用也缺乏了解。此外,俄空天军庞大的兵力结构以及渐进的换装进程,使其航空兵部队长期处于多种新老装备型号混编的状态。对新装备的磨合适应,以及对老旧装备在现代战场中的潜力的挖掘,也对俄军提出严峻挑战。
资料图片:驻叙俄军的苏-34战斗轰炸机部队。(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上述问题,俄空天军在规划设计在叙作战行动,以及决定驻叙俄军的作战编成的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俄军在战场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并很快予以改进。虽然驻叙俄军的兵力规模不大,最多时也只有数十架军机常规部署在赫梅米姆空军基地。但该航空集群的机型构成复杂,且时常根据俄军的作战任务和汲取实战经验的需求发生变化。驻叙俄航空部队既曾装备过苏-57、苏-35、苏-34和苏-30SM等新锐战机,也长期编有苏-24M和苏-25SM等老式战机。
在俄军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的后期,为执行近地火力支援任务和搜索歼灭任务,米-35M、米-28N和卡-52等武装直升机也广泛参与作战。此外,部署在俄本土的图-22M3和图-160轰炸机,以及随航母部署在地中海东岸的苏-33和米格-29K舰载战斗机也都参与了作战行动。以这种兵力结构为基础,驻叙俄军逐渐摸索出小编成混合机群同时实施打击地面目标和编队防空的作战方式,以及新老机型在作战中的整合运用。随着俄军武器运用水平的日渐成熟,俄军在行动后期也试验了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与航空兵部队的协同等作战课目,并很快改进了对地攻击的战法战术,达到了研究战法和锻炼部队的效果。
俄军在编组驻叙集群时所推行的另一个措施――实施前线部队和指挥员的定期轮换,则使上述措施和经验的绩效倍增。驻叙俄军规模较小,虽然频繁的战事能使参战部队获益颇多,但终究只能覆盖俄军的少部分部队。通过实施部队的定期轮换,俄军已经使其80%的战术航空兵飞行员和95%的直升机飞行员具有实战经验。而从近年俄军提拔的高级将领的履历来看,驻叙俄军的高级指挥员职务,也成为俄军将领晋升的必经之路。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期刊刊文称,只有通过指挥叙利亚战事的考验,俄军将领才被认为适合担任高级指挥职务。这两种措施,使俄军仅付出较小代价就使全军获得实战经验,并为研究和贯彻新战法战术奠定了较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境外作战的有限派遣部队中实施轮换的措施,在历史上也曾被参与朝鲜战争的苏军航空兵和参与越南战争的苏军防空兵所采用。因此,俄军对部队和指挥员实施轮换的行为,也体现了俄军对自身历史经验的汲取。
此外,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也为俄军发展其武装力量运用模式与理论提供了充分的机遇。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是在任务繁重且局势复杂的情况下展开的。在俄军介入叙利亚内战时,叙利亚政府军在反对派武装和“伊斯兰国”武装的夹击下岌岌可危。俄军需要以有限规模的兵力,实施对盘踞在城镇、沙漠和山地等多种地形的多股敌军的打击,支援和掩护叙政府军的地面作战,并提防土耳其、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军事行动。在复杂的局势中,俄军分阶段对各反对派武装和“伊斯兰国”武装的目标实施逐次打击,帮助叙政府军稳定战场形势,随后以在单个重点进攻方向集中兵力的方式协同叙军将对手各个击破,逐渐夺取了战场主动权。而在不同类型的作战中,俄军也适时根据任务需求不断修正部队编成和战法(如俄战机被土战机击落后,驻叙俄军即显著加强了地面防空力量),以提高作战效能。俄军在叙利亚的作战经历表明,如果兵力和战法运用得当,且得到驻在国政府和军队的有效协同,一支有效规模的航空兵部队也能对一场中低烈度局部冲突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的有效政策工具。(文/马骐�)
资料图片:驻叙俄军米-28N武直发射AT-15反坦克导弹。
俄军武直扬威叙利亚!打敌坦克如卷席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3月17日报道称,在3月16日英国路透社和俄罗斯红星电视台播放的俄军在叙行动视频中,可以看到卡-52和米-28N攻击直升机。俄《独立报》3月21日证实,俄军米-28N参与了近日叙政府军收复帕尔米拉的战斗。由于当地开始进入雨季和沙尘季节,俄近期将主要改用攻击直升机对敌军实施打击。本期为您解读这两种俄军主力武直。左图为刚空运至叙利亚的卡-52,主旋翼叶片未安装。右图为3月28日,正在叙前线作战的米-28N。
外媒称,俄总参谋部作战指挥总部官员谢尔盖・鲁茨科伊称,“俄军机平均每天完成20至25次作战飞行,这些武直可能成为敌军真正的噩梦。在车臣,为击溃叛军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正是动用武直夜间突袭这一战术。“正如俄军官所说,米-28N和卡-52均具备较强的夜间作战能力。图为“数字地球”商用卫星于3月17日拍摄的俄空军驻叙赫梅尼姆空军基地卫星图,右图中可看到已出现了疑似米-28N和卡-52的直升机。这是这两种武直进入俄军服役以来,首次投入实战。
图为俄罗斯国防部3月31日公布的俄军米-28N在叙利亚帕尔米拉,使用反坦克导弹摧毁敌军装甲车的视频截图。
首先来看米-28N。这种绰号”夜间猎人“的新型攻击直升机由米里设计局基于米-28“浩劫”改进而来,在旋翼顶部加装了桅顶毫米波雷达,还在机头加装了热成像及红外传感器。由于换装了新型发动机,米-28N最大起飞重量达11.5吨,载弹量达2.4吨。
图为Mi-28UB(专供阿尔及利亚的出口型)的桅顶雷达内构图。
借助地形跟踪系统,米-28N可在夜间以15米高度贴地飞行。图为米-28H在树梢高度飞行。
该型机于2009年10月正式投入服役。在2016年3月入叙实战前,伊拉克军队的米-28NE已于2015年11月在拉马迪参战。大图为伊拉克政府军接收的首架米-28NE,小图为小图为试飞视频。
米-28N攻击直升机全长17.9米,旋翼直径17.2米,全高3.8米,最大起飞重量11.5吨。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324千米,最大作战半径200千米。座舱布局沿用了传统的纵列双座设计。固定武器包括一门30毫米2A42机关炮(与BMP-2步兵战车主武器相同),备弹250发;4个翼下挂点可挂16枚反坦克导弹、2个20联装火箭巢或R-73空空导弹或地雷布撒器。图为米-28剖面图。
与美军AH-64”阿帕奇“相比,俄军攻击直升机的载弹量要略大一些,图为米-28进行满外挂飞行展示,这架挂装了16枚AT-9“螺旋2”反坦克导弹和2个20联装S-8火箭巢(共40枚火箭弹)。理论上,一架米-28N一次出击就可消灭敌军一个坦克连。
图为米-28试射2A42型30毫米机关炮,该炮刚好也是BMP-2系列步兵战车的主武器(右上图),最大射速每分300发,有效射程4000米,弹种可选用高爆燃烧弹或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等,可有效对抗除坦克外的其他目标。
除重火力外,米-28N也十分重视防护性能。该型机的复合材料旋翼可抵御3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座舱也采用全装甲防护设计,风挡玻璃可抵御14.5毫米重机枪弹或20毫米炮弹破片直接命中。图中可见米-28N座舱门的装甲厚度。该型机是名副其实的”飞行坦克“。
下面来看卡-52”短吻鳄“。该型机由卡莫夫公司(设计局)基于卡-50单座武直改进而来,沿用了卡-50的共轴反转双旋翼设计,但座舱在吸取了卡-50的经验(一名飞行员同时负责飞行、操作武器和传感器等任务负担过重)后,改为并列双座。由于卡-52配备了俄军现役最先进的机载雷达、传感器及数据链系统,俄军将该型机定位为特种(指挥)攻击直升机,卡-52可指挥友军攻击直升机群作战,还能进行目标分配任务。 图为卡-52(原型机)三视图。
作为卡-52的“前辈”,卡-50开创了共轴双旋翼攻击直升机的先河,并作为试验武器参加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取得了不俗战果(曾创造过单机使用2枚“旋风”导弹从3千米外,摧毁叛军坚固据点的记录)。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一名乘员同时负责飞行、操作传感器、使用武器系统负担过重。这也是俄军只装备了30架卡-50后,马上换装卡-52的一大原因。
卡-52于2011年正式进入俄军服役。该型机全长15.96米,旋翼直径14.5米,机高4.9米,最大起飞重量10.8吨;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310千米,最大航程520千米。卡-52固定武器与米-28N相同,也搭载一门2A42机关炮,但布置方式与后者不同,机炮固定在机身右侧,备弹280发。图为卡-52技术参数示意图。
除2A42机关炮外,卡-52在机身两侧短翼下共有6个挂点,但通常只使用其中4个(最外侧的2个挂架用于挂载双联(共4枚)”针V“空空导弹,但很少使用),标准挂配方案包括:12枚AT-16“旋风”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10千米)+2个S-8火箭巢(共40枚)或12枚“突击”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6千米)+2个S-8火箭巢。可谓“武装到牙齿”。图为卡-52武器挂配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卡-52沿用了卡-50的K-37火箭弹射座椅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采用该系统的双座攻击直升机。其弹射步骤如下:先利用爆炸螺栓炸掉两副旋翼的6片奖叶,并抛弃座舱盖后,两位乘员依次启动弹射座椅,从不同方向逃生。大图为卡-52齐射S-8火箭弹。小图为卡-50、卡-52配备的K-37弹射座椅。
左为卡-52座舱,右为米-28UB(米-28N的阿尔及利亚出口型)飞行员座舱。通过对比可直观看出,卡-52座舱的信息化程度要高一些,当然这与该型机要担当战场指挥直升机有很大关系。
通过以上介绍,可见这两种新型攻击直升机都具有较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重火力,即使是面对配备有单兵防空导弹的敌军,也具备压倒性优势(米-28N可依靠机动性+热焰弹规避,而卡-52除热焰弹外,还配备有电子干扰吊舱)。在这两种“空中坦克”掩护下,叙政府军和俄军或将取得更大战果。图为卡-52与米-28N攻击直升机协同演练资料图。
图为卡-52原型机静态展示资料图,可见该机同时挂载了R-73空空导弹和Kh-29空地导弹。
图为卡-52满外挂武器进行飞行测试。
图为俄军米-28武直进行机群训练。
图为俄军卡-52武直编队起飞演练实战。
图为卡-52地面展示,注意已换装了新型“突击”反坦克导弹,六联发射筒排列方式已不同于此前的“旋风”导弹。
图为艺术家绘制的米-28N作战艺术图。
图为艺术家绘制的卡-52起降航母艺术图。
而现实里,卡-52也进行过上舰测试,另有消息称,舰载型卡-52K也已在研发中。图为卡-52在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上进行起降测试。
俄空袭叙利亚:投掷末敏弹引敌军恐慌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7日援引俄罗斯国防部的消息报道,过去7天,俄空军对叙境内的极端组织目标发动了120次空袭,命中110个目标,据信已在极端组织内部引发恐慌。
图为英国广播公司发布的美俄两国空军在9月30日至10月5日间的空袭情况对比图。
俄军还称,苏-34轰炸机在近日的空袭中摧毁了敌军总部和位于阿勒颇省的一个指挥所,“直接命中”了两处指挥官住所。图为俄国防部公布的苏-34空袭画面。
那么俄空军在空袭中到底出动了哪些战机呢?图中的下半部分显示了俄空军目前在叙利亚的部署情况,共部署有12架苏-24M战斗轰炸机、12架苏-25攻击机、4架苏-30多用途战斗机以及6架苏-34战斗轰炸机。机群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在连日的空袭行动中,都保持了较高的出动率。
图为西方商用卫星于9月20日在叙利亚的拉塔基亚省的Hmeimim空军基地拍摄到的俄军机群,可以看到至少12架苏-25攻击机、4架苏-30SM战斗机以及7架米-24武装直升机。
图为9月23日拍摄到的在同一地点的另一张卫星照片 ,图中可见4架苏-30SM战斗机和2架用伪装网遮盖起来的苏-24M战斗轰炸机。
下面将依次介绍俄军的这几种空袭主力机型。首先是苏-24M(北约绰号:击剑手-D)战斗轰炸机。该型机是苏-24系列的最新改进型,采用了独特的可变后掠翼设计,自1983年服役以来,已参加过包括苏军入侵阿富汗、两次车臣战争等多场局部战争,可算是沙场老将。
苏-24M全机长22.53米,最大翼展17.64米,最小翼展10.37米,机高6.19米,最大起飞重量43吨,最大平飞速度1.35马赫。最大作战半径615千米。图为苏-24M战斗轰炸机的彩色剖面图。
苏-24M机身翼下共8个外挂点,最大载弹量为8吨。图为苏-24M进行地面武器展示,最前方的为Gsh-6-23六管23毫米加特林航炮,是该型机的固定武装。后方从非制导航弹、精确制导航弹、空地导弹到重型燃料空气炸弹均为苏-24M可挂载的弹药。
作为一种专用战斗轰炸机,苏-24M的座舱采用了当时主流的并列双座设计。图为苏-24MK的座舱,左为飞行员,右为轰炸导航员。
图为俄军地勤人员为苏-24M挂装Kh-25空地导弹。
图为Kh-25导弹导引头特写。
2架苏-24M战斗轰炸机正在同时进行加油作业。
苏-24M战斗轰炸机群准备出击。
图为苏-24M战机密集投放非制导航弹
为了达到提高弹药攻击精度和减少当地平民附加损伤的效果,俄军在空袭中使用了大量新型精确制导武器。图为西方记者在叙利亚阿勒颇以西拍到的未爆炸的俄军战机投放的末敏反装甲子弹药。
图为西方记者在叙利亚阿勒颇以西拍到的未爆炸的俄军战机投放的末敏子弹药。
如果说苏-24M主要负责中高空精确轰炸的话,那么低空近距空中支援的任务主要由苏-25攻击机担当。图为驻扎在叙利亚Hmeimim空军基地的俄军苏-25攻击机群。
满载炸弹的俄军苏-25SM攻击机编队从叙利亚空军基地起飞。
要问世界上有哪种攻击机能与美军A-10齐名,答案肯定是苏-25莫属。这种从1981年7月开始服役的攻击机也是屡经实战考验的“老兵”。此次参战的苏-25SM是苏-25系列的最新改进型,于2000年正式交付俄空军使用,配备了最新的夜间攻击和导航设备,以及新式平显。升级后的苏-25SM可以使用Kh-25和Kh-29空地导弹。图为苏-25的官方性能介绍图。
图为苏-25发射Kh-25空地导弹资料图。
苏-25除有一门30毫米Gsh-30-2双管航炮外,机身翼下共有11个挂点,可以挂在总计4吨重的各种武器弹药。图为苏-25攻击机的剖面图。
图为苏-25发射口径为330毫米的S-25重型非制导火箭弹资料图。
图为2013年5月拍摄的苏-25TM座舱,可见座舱中仍以传统仪表为主。
图为10月5日,叙利亚Hmeimim空军基地,俄军苏-25SM攻击机满挂炸弹,准备起飞。
图为苏-25的正面机头特写,可以看到厚厚的防弹座舱盖。为了提高战机抵挡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的能力,苏-25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短粗,座舱底部及四周有24 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飞行操纵面由推拉杆(而不是通常的操纵索)驱动。主要承力件采用耐损结构。因此该型机十分适合在敌方防空火力较强的低空实施攻击任务,只有重型大口径防空火炮和肩扛式防空导弹才能对苏-25构成威胁。
除对地攻击机外,俄军此次在叙利亚也部署了至少4架苏-30SM多用途战斗机。俄罗斯国防部10月4日承认俄军一架苏-30SM战机因气象原短暂误入土耳其领空,但很快返回叙利亚一侧。图为俄军苏-30SM准备从叙利亚基地起飞。
俄军此次部署的苏-30SM是俄空军自用的苏-30系列的最新改进型,该型机主要借鉴了出口印度的苏-30MKI以及出口马来西亚的苏-30MKM的三翼面气动布局设计和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分析了相关数据后,反馈到苏-30SM的改进上,又配备了最新式的航电系统,因此综合作战性能要强于前两种出口型。图为苏-30MKI的性能介绍图。
苏-30SM于2012年9月21日完成首飞,目前俄军已装备约30架。图为2014年9月交付给俄空军的苏-30SM战机
苏-30除了有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外,总共有12个挂点,可挂载总计8吨各种武器弹药。大图为Su-30SM进行地面武器展示。小图中的苏-30MKI共挂载了11枚空空导弹。
图为苏-30原型机试射R-77空空导弹。
尽管苏-30主要以对空作战为主,但必要时也可挂载对地弹药执行轰炸任务。图为苏-30MK发射Kh-29空地导弹。
图为俄军苏-30SM战机飞行员在起飞前检查挂载的R-73和R-27空空导弹。
最后要介绍的是首次参加实战的苏-34“鸭嘴兽”(北约代号:后卫)战斗轰炸机。该型机于1990年4月完成首飞,2014年3月正式投入服役。图为苏-34战机挂弹返回叙利亚空军基地。
根据俄军官方提供的消息,截至2015年10月,俄空军已装备了81架苏-34战斗轰炸机,预计最终产量将超100多架。图为苏-34的作战性能介绍图。
作为苏-24M的继任机型,苏-34配备了包括B004型多功能被动相控阵雷达(X波段,特别强调了对地探测能力,拥有超高精度的SAR(合成孔径)成像分辨力)和N012后视雷达(主要为导弹提供制导与告警)在内的多种先进电子设备,具备较强的全天候对地攻击能力。
图为苏-34战斗轰炸机的训练座舱,与苏-24的座舱布局相同,左侧为飞行员,右侧为轰炸领航员,但航电设备比苏-24先进许多,有多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显示器。
苏-34除一门固定航炮外,机身翼下共有12个武器站,可以挂载共8吨(另有消息称12吨)的各种武器弹药,本图只列举了其中的几种,但已包括了多种空空和空地导弹,体现出该型机具有较强的多用途作战能力。
本图列举了其他几种苏-34可挂载的武器弹药。
图为停放在叙利亚空军基地跑道旁的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
地勤人员检查航弹挂载情况。
目前俄军空袭仍在继续,未来能对叙利亚局势形成多大影响,人们仍需拭目以待。图为俄军苏-34进行密集投弹测试资料图。
图为西方记者在叙利亚阿勒颇以西拍到的未爆炸的俄军战机投放的末敏子弹药。
上天入海!俄曝绝密部队在叙实战视频
近日,俄国防部首次公布了其特种作战司令部(SSO)在叙利亚的作战视频影像,让外界有机会一睹这支绝密特战队的“真容”,本文就此为您解读。图为俄军SSO部队在叙利亚古迹,帕尔米拉古城拍摄的宣传照。
SSO的历史可追溯到2013年,当年俄军总参谋长宣布成立“总参特种作战司令部”(KSSO)和“总参特战部队”(SSO),驻地位于首都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其兵力规模约2000人,下辖“库宾卡-2”和“谢聂日”两个特战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包括特种侦察、敌后渗透、前沿空中打击引导、狙击暗杀、反恐、游击战等多种特战任务。图为SSO队员在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接受检阅。
SSO对作战人员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成员通常会从来自包括“俄联邦军队总参情报总局”(GRU)、联邦安全局(FSB)下辖的内务部队以及俄空降军下辖的VDV45侦察旅等精锐部队中抽调,均是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特战队员。SSO自成立以来,已在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世界多个热点地区执行过作战任务。这段视频截图中展示了SSO队员如何为俄军武装直升机进行地面引导指示打击,图为SSO队员使用观测(照射)设备为武直提供目标信息。
一架米-28N攻击直升机临空,使用2A30型30毫米自动炮对目标进行点射。
米-28N武直瞄准视角,可见一辆敌军卡车被击毁。
米-28N发射AT-15“弹跳者”反坦克导弹。
米-28N座舱视角,可见多功能显示器(MFD)中显示导弹准确摧毁目标。
图为一个标准的SSO前沿空中打击引导小组,前方为观测手,后方为空地打击协调员,编组方式类似美空军的CCT小队,他们负责为俄空军苏-34战斗轰炸机提供地面目标指示。
在获得SSO传回的地面引导数据后,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对IS目标进行密集轰炸。
苏-34投弹准确命中地面目标。
作为俄军最精锐的特战队之一,SSO也会配备一些最新的试验武器装备,例如图中的NEREJTA遥控无人战车。
该型无人战车尺寸不大,但火力客观,配备有一挺通用机枪,外加2个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UGV在行进过程中使用车载机枪开火。
图为SSO队员进行HALO(高跳低开)空降训练。
SSO队员发射破障火箭弹瞬间。
图为SSO进行水下蛙人渗透训练。
特殊情况下,SSO也会负责执行重火力执行火力压制任务,例如图中的KSV 12.7毫米重机枪。
SSO双人组扛KSV重机枪进入阵地。
图为SSO机枪手发射视角。
俯拍角度拍摄的SSO的KSV重机枪阵地开火画面。
使用KSV重机枪开火后,抛出的弹壳。
SSO标准的KSV重机枪阵地,可见枪口的防焰器,后方还配有专用远程观测设备。
远程瞄具拍摄的KSV重机枪攻击画面。
另一段视频中,SSO小队准备使用AGS-30自动榴弹发射器对远处的一个敌方工事进行打击。图为SSO队员调整AGS-30榴弹发射器仰角,一旁可见30毫米榴弹弹箱。AGS-30的最大射程可达2100米。
SSO队员为AGS-30自动榴弹发射器加装弹药。
SSO队员为AGS-30加装弹箱,内装30发榴弹。
AGS-30发射阵地前方,SSO观察手利用激光测距仪+多用途望远镜为炮手提供射击坐标。
炮口仰角调整完成,弹药上膛,准备发射。
获得精确坐标后,SSO队员使用AGS-30连续开火,其最大射速可达每分400发。图中可见快速抛出的弹壳。
夜视红外瞄具传回的AGS-30打击效果画面,工事附近的敌军被完全消灭。
SSO队员准备使用“短号”反坦克导弹,架设发射筒。
SSO发射“短号”导弹瞬间。
除了为俄军战机和武直提供目标引导外,SSO有时还会为海军战舰提供目标指示,例如图中停泊在地中海上的战舰向叙境内目标发射“口径”巡航导弹。
俄军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区画面,在SSO的地面引导下,“口径”导弹成功命中目标。
除目标引导任务外,SSO队员也会执行狙击暗杀任务。图为使用SV-98狙击步枪的SSO狙击小组。
图-22M3轰炸机飞抵目标区上空,准备投弹。
图-22M3弹舱视角,多枚航空炸弹已投下。
在SSO队员的引导下,图-22M3的对地轰炸精度有了显著提高。

-
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
北京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达10.5万户
-
朗玛信息第七次上榜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
-
法检同行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