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军工大揭秘:军火“跳蚤市场”渐成规模(图)
日本一直是不甘寂寞的特立独行者。
近年来,发展日趋缓慢的“日出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越来越活跃。普天间基地问题迈出重要一步,TPP谈判从暧昧到首肯,继续巩固日美同盟,日本在为重回舞台中央不懈地努力。
尤其在军事方面,日本已重新调整其军事重点,将对北防御修改为以西线为重点。进行自卫队大型联合军事演习,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金色眼镜蛇”军演,打破长期以来的对外武器禁售框架,动工建造两艘新型航母,高新武器频频登台亮相,日本武器在全球军工市场上初露锋芒,印度便成为首位买家。
日本自卫队,这支“二战”后“基于防御和救援的军队”,如今正渐渐地站在风云突变的亚太舞台的前沿。而在这支不断扩张的军队背后,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支撑的庞大的军工产业。三菱、川崎、新明和、日本制钢所、小松、美弥……这些各有所长、相互竞争的日本军工企业,在世界军火大兼并大融合的时代,在开放对外军售之后,其保有的独特军工力量是否会出现新的转变?日本军工产业诸强争霸的局面会否因此打破,诞生出几个超级军工大鳄呢?
日本军工谁最牛?
全线通吃,三菱重工是“日本最牛军工企业”
从去年12月27日起,日本的军工产业迎来了改变,将放开武器出口。而此前,日本的军工产业只有一位顾客,这就是日本自卫队;武器装备是为了自己国家的防卫,日本的武器并不能出口,不得给其他国家带来杀伤危机,需要执行“禁止出口武器的三条原则”。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报道,在日本军费中,将近一半被用于发工资、解决伙食问题;另一部分用来购买武器弹药、战斗机及军舰等等,这个费用为2.5万亿日元(约300亿美元)。
为自卫队提供主要装备的企业,均为日本代表性的公司。像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企业,自己就能独立完成战斗机及军舰的建造。
但大多数企业只能制造武器装备中的一部分,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整体工作。如果是一辆坦克的话,需要1300家企业合作,而军舰更需要有2500家左右的公司参与。虽然它们大多为中小企业,但很多企业有着自己独到的技术。
在日本财政趋紧的时候,国防预算出现收缩,军工企业也开始受到了影响。而其产品在民用方面不能找到销路的话,企业自身也难以维持。

-
政策护航 河北民营企业激发新“冀”遇
-
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
中国500强企业展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
市场监管总局:7月份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保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