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概念股]军工重组股掀起资产上市风暴
带有军工背景的“国字号”企业正试图在其核心军品资产与资本市场之间寻求平衡,素来“神秘”的军品业务再一次被推向了资本前沿。
5月24日,中国大型造船企业——中国重工(601989.SH)发布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的书面通知,其正在筹划与本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涉及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而这一资产重组也“属境内资本市场重大无先例事项”。
但目前,这一资产腾挪仍需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及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咨询论证,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事实上,对于中国重工而言,母公司欲将军品资产注入其业务板块并不陌生,而在此前的数年里,来自不同的军工企业都曾尝试将旗下利润可观的军工资产进行整合,但受各种限制监管因素,进展不大。
针对本次中国重工的“军工资产证券化”,熟知军工企业的一名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作为“资产属性相对敏感的军工企业,(军工)资产整合除了要获得一般国资企业监管部门的许可外,还要获得其他相关部门的批复”。
“最终能不能成行,上层的表态以及政策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最好的平衡。”上述人士说。 重组“第三波”
作为中国海军装备的龙头企业,中国重工对其旗下资产进行划片梳理的战略进行还在继续。
2011年2月,中国重工完成了第一次资产重组,母公司中船重工等发行股票,购买了包括大船重工、渤海重工、青岛北船重工和山船重工在内的四家公司股权,彼时,中船重工还承诺,将在未来三年内将剩余18家公司全部注入上市公司。
在完成四家公司的股权收购后,中国重工又于当年4月抛出了新的定增融资方案,将包括武船重工、河柴重工、平阳重工、中南装备、江峡船机、衡山机械及民船设计中心等7家公司收至囊中。
“在整体上市平台搭建完成后,中国重工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两轮的资产重组,基本的业务框架就已经初具雏形了,现在拟注入军工资产则是第三次资产整合。”上述人士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重工的首轮资产腾挪中,其注入上市公司的主要为民船造修业务,除了母公司掌控的军用船舶业务外,中船重工80%左右的造修船业务在该次重组进入上市平台。与此同时,第二轮整合中,中国重工整合的资产则主要为潜艇、海上钻井平台以及柴油机业务。
事实上,对于试图分阶段推进旗下资产重组的中国重工来说,其眼下欲“吸收”军品业务的信号在其此前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便已释放端倪,本报记者查阅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公司军工和海洋工程业务占收入比重将从现在(2011年)的12.5%提升到18%。”
来自华泰证券的调研报告中也指出,虽然包含军工的资产在注入上市公司的时候实行了军民线分离,但军舰制造产业链的大部分价值都会置入上市公司,以驱逐舰、护卫舰为例,一艘军舰的价值量约有60%-70%在上市公司中。
而本报记者查阅中国重工2012年度的财报则显示,在其海洋工程、能源交通装备、非船业务等各业务板块中,军品收入的比重仅为8.61%,而对比母公司中船重工的军品收入,这一数据则相去甚远。
“母公司中船重工旗下的资产很多,所以在政策层面如果能够获得准许,军工资产的注入就不成问题。”一名同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或开军工“资本潮”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阅读:

-
政策护航 河北民营企业激发新“冀”遇
-
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
中国500强企业展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
市场监管总局:7月份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保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