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看南海下一个十年

  上一个十年,南海诞生一批明星企业、成就了一批商业领袖,跻身广东“四小虎”行列。当全球化逐步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南海下一个十年应该如何抢抓机遇?

  22日,“品牌制造对标全球——南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在南海迎宾馆举行,座谈会特别邀请南方日报跨国调研组作主题报告,与南海区干部和企业家分享最新的跨国调研成果。座谈会同时也邀请了佛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南海如何融入全球化大潮?”“对标世界创新高地,南海有何启示?”“深圳经验能为南海带来什么?”座谈会现场,南方日报跨国调研组7位代表分别从知识经济与信息、世界创新高地启示、中国角色新变化、机器人产业变革、深圳创新模式和政府角色与定位等方面入手,讲述全球制造业强国的最新发展趋势与行动,并建言南海新一轮发展。

  报告会相关话题引发了在座企业家的热烈讨论。如福迪汽车董事长叶青就表示对深圳超多维和华大基因强劲的“专利”竞争力案例印象很深,非常认同“人才战略作为产业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的观点。

  对标世界创新高地南海缺什么?

  今年1月至4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佛山市联合发起“佛山制造问策全球——中国制造2025对话世界新工业革命”跨国大调研,奔赴德国、美国、以色列、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制造业强国,走访新工业革命的一线现场,为广东创新驱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探寻路径。

  作为民营经济重镇,南海拥有超6万家的民营企业,“十二五”期间近七成GDP也来自于民营经济。当下,传统产业走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南海民企“破局”的重点。

  而在南海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创新驱动”都将是一大关键词。就在今年3月,南海又启动了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者乐园。

  众所周知,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当下全球化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主任胡智勇看来,南海应该抢抓中国已经出现的新一轮人才红利,大规模吸引具有全球资源对接能力的人。

  当下,南海正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其中机器人、智能制造是一大方向。而南方日报记者赵越却认为,现在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投资过热的趋势。“如何找到属于南海的、属于佛山的机器人产业道路?我想,这条道路,肯定是追求技术上、附加值上的领先,而不是把产业规模放在第一位。”

  此外,在日本调研时,他发现日本正鼓励企业开发各种服务型的机器人。而且,国家工信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年销售将超过300亿元。他猜测,或许服务机器人可以成为南海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切入点之一。

  “报告会内容观点有高度有深度”

  报告会讲述的精彩观点和内容也在现场引发强烈反响。

  “南方日报跨国调研组作了非常好的专题报告,他们视野广阔、思考深入、准备充分,今天我收获非常多。”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说,他们带大家看到了全球的创新视野,同时又非常务实,无论看多远,根还在南海,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立足于南海。除了怎么看,还探讨怎么干,观点很深刻,反映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深入思考,反映了南方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在智库研究方面的远见。

  而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钜镇表示,南方日报的观点有高度、有深度,站在全球视野下,以世界一流国家为参照系,从技术、知识产权、金融、人才、文化等层面多维度分析了佛山制造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很多观点非常大胆且引人深思。

  南海区丹灶镇镇长张应统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形容听完报告的感受,“南方日报是带着南海、佛山的问题访问全球的,提出的意见让我对一些问题理解更深了。”张应统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南海要发展创新,人才最重要,政府如何与企业一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值得思考。

  福迪汽车董事长叶青也在现场发言表示,非常认同“人才战略作为产业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的观点,“南方日报提到工程师和企业家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我觉得对于佛山而言还应该加上技术工人,例如佛山发展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就需要重点依靠本地专业人才。”

  撰文:王芃琹 张素圈 关雪仪 摄影:戴嘉信

  全球化正走向信息与知识一体化

  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主任 胡智勇

  当下全球化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和技术的交易变得简单,全球化正从商品与生产的一体化走向信息与知识的一体化。

  在此之前,全球化的主题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生产,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是伴随物品的流动而产生的,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这一切,附着在信息流动基础上的知识和技术交换成为全球化的新主题,因为这会带来比基于物品流动基础上的全球化模式更低的资源配置成本。

  所以,我们在深圳看到很多企业在不同国家设立实验室,比如华为、比亚迪,他们通过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来提升竞争力;我们也看到不少佛山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去并购技术和企业,比如美的要约收购德国库卡的股份,他们实际上是在购买全世界的智慧;我们甚至还看到了有的中国企业已把技术研发作为其主打产品,比如深圳企业超多维就以向跨国公司销售专利技术为核心商业模式。这些现像都说明,在信息快速流动的基础上,面向全球的智力资源配置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与此同时,自1998年中国大学扩招以来,中国40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口数量达到了1.2亿左右,这超过了多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成为世界最大的知识型劳动人口来源,当知识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资源,这样的人才存储无疑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潮流中的世界性资源。

  在这样的新趋势中,南海如何有更大的作为,我提两点建议:一是南海要在全球脑力大整合的新一轮竞争中,抢抓中国已经出现的新一轮人才红利,大规模吸引具有全球资源对接能力的人,之前南海的高素质人口比例太低了;二是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主导力量的当下,南海要把已经非常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更加科学和更具前瞻眼光的配置方式,用于吸引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人、项目和企业,为南海培育更为持续的内生型增长动力。

  世界三大创新高地的五个关键词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主任 何又华

  从对世界三大创新高地德国、美国、以色列的观察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是跨界,也就是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的深度跨界融合。比如在德国,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可以说实现了无缝协作,大学主要做基础研究、企业提供实际应用的案例、政府重在营造创新的环境。尤其是研发机构与企业需求的结合,可以说是德国的常态,这也是佛山创新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是开放,也就是企业全球协作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全球创新资源的拼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生产制造能力,这正是佛山企业最擅长的,这也是佛山传统企业迅速切入全球创新链的一个重要砝码。

  第三个关键词是流动,也就是创新要素资源的高效匹配。减少创新要素、科技资源的流动障碍,这是发达国家共同的规律。可以想见,创新资源的匹配效率这么高、链条这么短、交易成本这么低,何尝不能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城市升级,交汇到最后一点,最重要的标尺就是人才。全世界都在抢人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第四个关键词是氛围,创新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每年会举办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在硅谷,大家会认为失败是宝贵的经验,投资者反而会给曾经创业失败的人加分。回到佛山,对于企业来说,有没有去探索那些暂时还看不到成功希望的领域的勇气呢?

  第五个关键词是精神,那就是非常尊崇工程师和企业家精神。在美国,工程师和律师、医生一样属于专业人士,社会地位很高,受人尊重,处在社会的金字塔尖。其次,是对企业家的尊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家们发现了问题或者机会,利用科技作为一种武器来改变世界。回到佛山也一样,应该充分依赖两类人:企业家以及工程师。

  以色列如何“向死而生”

  《南方日报·佛山观察》首席顾问 龙建刚

  以色列人口700多万,与佛山差不多,它的国土面积比北京还小,但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国家,她的创新能力居然能在世界上排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财富达世界一流水平,创业公司全球最多。为什么?我觉得更多地需要从精神层面去考察。

  在以色列的行程中,每遇到一个人我必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以色列创新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大部分人的答案几乎一致,他们跟我说:因为每个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剑,以色列有高度的危机感,以色列最大的资本是智力。

  结合以色列的历史来看,她建国以来经历了数次战争,强烈的保家卫国和生存需求,决定了以色列一场战争都不能输,也决定了以色列所有创新都是从军事工业领域开始。以色列的军工技术在全世界很有名,近年来,“军转民”也创造了很多医学等民用领域的技术奇迹。

  以色列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鼓励年轻人创新和冒险。学生读完高中后不马上进大学,而是先当兵,接触和使用最先进的高科技。

  以色列人的性格敢于冒险、主动拥抱失败,真正把“失败乃成功之母”做到极致。我们国家有创业成功分享大会,以色列有专门的失败者分享大会,氛围非常轻松。

  此外,以色列是全世界的移民国家。为了获得认同和尊重,新移民会不惜一切代价,要站得住脚、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要敢于冒险,这个机制已形成良性循环,也是这个国家创新的源泉之一。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正经历三大转变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主任助理 张培发

  在本次跨国大调研中,无论是日本、以色列,还是美国、德国,他们对中国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中国正成为全世界无法忽视的国度。在这种共识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正经历三个角色的转变,

  首先,中国正在从世界制造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的应用市场。尽管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但中国在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两个新的优势,一个较低的创新成果转化成本,二是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不断上升,而且购买力增强。外国企业经历从在中国设厂房到向中国卖技术转变。

  其次,中国正在从一个生产交易的红利中心,转变为创新激励的红利中心。外国企业为什么要把技术卖给中国?因为中国市场拥有极大的“变现”能力,能够产生在本国没法提供的“利润”。这里有个简单的原理,创新必须得到激励。创新成果无法顺利地转化为利润,那么创新人员久而久之会失去积极性,国家的创新活力也会受到影响。

  同时,技术创新正进入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日本一企业负责人就表示,日本在过去20年沉淀了那么多技术,如果这些技术不早点卖给中国人,那以后中国人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这些技术,那日本的技术怎么办?这种焦虑的来源就是全球一体化的竞争,如果日本不重视中国市场,那么中国企业也可能从以色列、德国获得相关类似的技术。

  第三,中国正在从廉价劳力市场转变为廉价脑力市场。密集而又廉价的知识型劳动者,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将创新成果产品化,这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的全新比较优势。

  当制造强国“到中国来”内涵发生变化时,包括南海在内的地方政府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招商引资策略,谋划新的国际化路径。

  深圳创新经验对佛山有何启示?

  南方日报惠州新闻部主任助理 曲广宁

  一直以来,佛山都在研究广州、研究香港。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其实忽视了深圳。佛山今天的GDP水平与7年前的深圳相当,就是在这十年,深圳从一个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创新城市,那么,深圳成功转型的经验有什么呢?我们总结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耐得住寂寞,没有大规模的搞房地产。没有土地的深圳,搞不了大型重工业,所以选择了自主创新道路,成就了今天的创新驱动。其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在一线城市中一直是最低的。

  其次是开放。所有的创新城市都有着开放的气质,移民不断涌入,在这里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此外,深圳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当地政府在创新环境上的作为促成了深圳强大的创新力。

  那么,深圳下一步要做什么?对我们而言有何启示?

  一、深圳的高房价是否会影响创新?我们走访了很多创业者、企业家,虽然他们对高房价都多有不满,但一个共识是深圳依然是知识、技术、人才的集聚中心,这些要素相比于成本更为重要,全世界的创新依然在这里可以得到更低成本的产业化。

  二、创新驱动也是有规律和模式的。深圳的创新驱动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有代工形成的产业基础,然后开始产业创新,才有进一步进行源头创新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产业和企业而言,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改良式创新依然是中国企业的首选。

  我们在以色列调研时,以色列理工大学的Shlomo教授告诉我们,源头创新的成本大、失败率高,而改良式创新比源头创新拥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

  对佛山机器人产业的两个冷思考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主笔 赵越

  机器人背后的智能制造产业,现在是各区发力的重点产业。所以,我想对比一下日本、国内乃至佛山的机器人产业,做一下产业的冷思考。

  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国内机器人产业:

  一、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国内趋势。6月16日,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一次会议时也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难道我们就不发展机器人产业了吗?显然不行。先进装备制造业关系到南海乃至佛山的整体产业前景,而机器人、智能制造是这个产业当前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佛山企业在发展机器人方面,还是有着很多优势,但如何找到属于南海的、属于佛山的机器人产业道路?我想,这条道路,肯定是追求技术上、附加值上的领先,而不是把产业规模放在第一位。

  二、日本服务机器人。兴起在日本,我们了解到,日本正鼓励企业开发各种服务型的机器人,让服务机器人走进社会和家庭生活。

  回看中国,今年3月,工信部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年销售将超过300亿元。

  其实,佛山也有企业看到了这个市场。去年,美的与日本安川在佛山合资成立了两家机器人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之一。

  发达国家的“有形之手”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记者 王芃琹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外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

  首先,外国政府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市场运行时,是采用市场化手段。我们在德国、加拿大等国都发现了采用PPP模式设立机构进行招商引资的新趋势。

  其次,外国政府更注重打造生态。例如,广东各地在制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时,大多是围绕财政补贴、融资用地展开。但特拉维夫市相关官员告诉我们:“我们不会直接给钱,而是提供创业者所需的尽可能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

  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一位美国受访者告诉我们:“凡属赚钱的地方就交给企业;凡属有可能不赚钱、存在风险的事情,就交给政府来做。”

  以色列也同样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投入1亿美元启动了吸引风险资本的YOZMA计划。到2000年,政府已经成功地撬动了32亿美元投向数百家以色列创新创业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民间智库”在外国政府决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日本,对于一个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相关行业协会拥有很大的话事权。

  在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城市智库”。而且他们的声音可以畅通无阻地传递给政府,政府也乐于采纳。当政府需要制定政策的时候,也会非常主动地听取智库的意见。


上一篇:全球视野带来全线精品 专访戴尔PC高层

下一篇:中外嘉宾青岛探讨全球视野下的财富管理趋势


编辑推荐
  • 电商推千亿扶持,商超开绿色通道

  • 追踪报道南阳王文辉案期望得到各方关注

  • 中国企业把过多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

  • 欧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