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20160507期 第A15版:环球视野

当前位置: 第A15版:环球视野

百年老店易主暴露日式产能过剩

■环球时报
  两件重大跨国并购的新闻近期冲击着日本经济界。4月2日中国台湾OEM巨头鸿海精密工业(富士康)以34.2亿美元完成对夏普公司的收购。3月31日中国美的集团宣布以4.73亿美元收购东芝家电。从积极意义上说,百年老店支撑不下去,被徒弟盘下,事业得以继承,压在日本企业界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但极具代表性的两个日本著名品牌同时易主,表面上是企业内部出了问题,东芝公司财务造假和夏普公司投资失误,但背后却有着某种必然性,暴露出日本式的“产能过剩”问题很严重。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物品制造白书2015》分析,进入2000年以来,日本制造业举步维艰。2003年的制造业产值为8458亿美元,2013年约为7780亿美元,10年间制造业的GDP占比从19.5%降至18.5%;其中,包括家电、个人电脑在内的“电器机械”下降约30%,是整个制造业中降幅最大的行业。
  日本业界普遍认为,造成日本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市场容量饱和条件下的大规模投资。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确报(2013)》显示,1997年“电器机械”的产值是制造业中最高的,达到2000亿美元,而2013年则下降至第4位,产值仅为1100亿美元。“电器机械”产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含台湾)、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都加入了竞争行列。2007年~2008年,日本家电行业投资的40%用于建设新工厂,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迫使日本制造业提前进入拐点。夏普于2009年投产的世界最大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因世界家电市场疲软导致巨额债务无力自拔。到2014年,“电器机械”领域的新建投资比例下降至20%,约30%的投资用于现有设备的维护保养。一方面供给过剩,一方面还要维持现有产能的运转,大量的维护成本吃掉了企业的利润。第二,最近几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从80∶1降到120∶1,日资企业在海外制造的产品和零部件开始“逆向输入”日本国内市场。2014年“逆向输入”的电器机械产品占国内市场的24.6%,造成日本国内产品的供给增加。第三,消费信心不足。2年前日本消费税提高至8%以后,国内消费信心指数一直没有恢复,虽然这两年企业普遍给员工涨工资,但和消费税相抵消,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特别是年轻人对社会保障感到担忧,宁愿将钱存到银行,新的消费层没有出现。另外,因为近年日本企业技术开发放缓,并无太多创新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也导致日本消费疲软。
  虽然夏普、东芝收购案告一段落,但围绕政府发挥的作用是否得当,日本学术界提出了质疑。鸿海收购夏普案中唯一的竞争者是政府为主要出资方的“产业革新机构”,鸿海最终以高出“机构”开价约30%的价格收购成功。有日本学者认为,政府主导的资本参与收购的做法有可能排除掉来自海外的竞争者,最终使已经缩小的市场更加萎缩,这种做法不可取。还有学者认为,政府对一些电器企业有过度保护的倾向。比如2009年推出的家电产品“环保加分制度”,短期内使电视机销售火爆,缓解了企业压力,但补贴结束后,市场大幅降温,拖延了企业改革的最佳时机。
  针对这些说法,《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原内阁府大臣官房长永谷安贤。永谷先生曾经在经济产业省的产业机械情报产业局、产业政策局等主要部门任职十几年,是政策通。永谷承认结构调整的延缓造成日本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他认为,政府出资成立“产业革新机构”的本意并非出于保护市场,而是防止企业倒闭造成的社会成本的增加,并无与鸿海争夺市场的意图。政府不打算在培育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考虑的是如果企业真的倒闭了,社会能否承受这个负担。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废弃设备处理等都是巨大的社会成本,需要政府负担。
  面对产能过剩,日本大企业“调结构”壮士断腕的决心比以前都大。东芝这次将很有盈利潜力的医疗设备制造能力也卖掉了。断腕之后是“止血”和“恢复体力”。但在新的领域,他们的品牌效应相对降低,技术积累的优势并不明显,调结构的效果仍需静观。

 


上一篇: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是破坏两岸关系共同政治基础

下一篇:日本提“新思路”解决与俄领土争议


编辑推荐
  • 电商推千亿扶持,商超开绿色通道

  • 追踪报道南阳王文辉案期望得到各方关注

  • 中国企业把过多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

  • 欧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