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永庆坊今天更青春(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以永庆坊为标志的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细琢中,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

  “请问钟书阁怎么走?”顶着羊城夏日午后的骄阳,年轻的妈妈牵着背书包的女儿,边向一位保安问路,边用纸巾擦着额头的汗珠。

  “喏,在跟前啦,转过这栋楼,右边就是。”星期五下午三四时,永庆坊的人气开始旺起来。

  “你看是不是变化很大?”循着那对母女的身影来到钟书阁前,承接永庆坊微改造项目的万科公司工作人员点开手机里的照片,一栋外墙斑驳、门窗不整的旧楼呈现眼前,仿佛隔着屏幕都能嗅到年久失修的气息。

  再一抬头,矗立眼前的三层建筑脱胎换骨一般,在保持原有主体结构的同时,正面以岭南近代建筑常用的红砖为墙,覆盖表面的玻璃外板上,不同国家的文字符号和建筑图案透出时尚气息。

  钟书阁,一家源自上海的网红书店。它在华南地区开的第一间分店,没有选址都市商圈,而是落脚广州西关老街区永庆坊一栋上百年历史的旧楼房里。

  走进店内,广州人熟悉的菱形拼花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左右两侧,饱含岭南建筑风味的镬耳状装饰隔出一个个书阁。“来到这里即便不买书,欣赏一下这房子的美,也是值得的。”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感慨。

  作为永庆坊二期改造项目的一部分,钟书阁5月18日对外试营业。“我们重视与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相契合,打造时尚阅读空间。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永庆坊作为老广州西关文化的地标,再合适不过了。”店长张文说。

  正在更新中的永庆坊里,这样的老城新景随处可见。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以永庆坊为中心向外扩展,约12万平方米的恩宁路片区,是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历史上,粤剧曲艺、武术医药、印章雕刻、西关打铜、广绣等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曾在此集聚发展并发扬光大。

  时过境迁,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建筑年久失修,地面路石破碎,空中线缆交织,排污管网老化。由于街区面貌衰败、居住环境变差,昔日兴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也乏人问津,年轻人纷纷外流。

  永庆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2016年,广州市施行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提出“微改造”理念。因拆迁问题困扰了10年之久的恩宁路改造被重新提上议程。随后,一场“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更新改造在永庆坊展开。

  微改造力求保留老建筑的空间肌理、外部轮廓,只对必要处进行更新和修复;而在建筑内部,则采用现代建筑元素,调整空间结构,适应现代活动需求。

  永庆坊第一期改造于2016年10月完成。走访这个约8000平方米的四方地,路面重新铺设了平整的麻石,房檐下交织的线缆已全部埋入地下,建筑间还见缝插针地设计了很多绿地和公共空间……不仅一栋栋历史建筑旧貌换新颜,社区卫生、排水、照明、消防、通信等配套设施也大为改善。

  永庆大街20号,李玉琼和哥哥两家已在父母留下的楼房里住了60年。过去走出家门,路不平,行不畅,一下雨门口就积水,打起雷来,看着屋檐下的电线心里都发怵。微改造后,街区迎来了一拨拨游客,李玉琼不仅打消了搬出去的打算,还在门口支起小摊卖萝卜牛杂、猪脚姜等传统西关小吃,有时候一天就能挣几百元。

  保留历史底色人文本色


上一篇:美凯龙(601828):业绩符合预期 与阿里合作深化 加速新零售探索

下一篇:从“城中建园”到“园中建城”——来自公园城市先行者四川天府新区的探索


编辑推荐
  • 意向成交金额超千亿元,中博会让中小企业成主

  • 真金白银!一季度湖南外贸企业退税近百亿

  • 区领导调研制造业企业

  • 佐力药业诚邀您参加第18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