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锐学霸帮探索非遗教育新路径
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给孩子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精锐学霸帮举办了一场童心看非遗主题分享体验活动。活动邀请了众多家庭参与,在与非遗大师的交流互动中,体味非遗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听大师讲“非遗” 感悟“匠人”精神
精锐学霸帮是由精锐教育联合蜻蜓FM发起的一档亲子教育栏目,不仅是育儿经验的集结,还在增强孩子核心素养上下功夫。本次活动便以论坛加体验的形式,为青少年一代搭建起非遗的桥梁,营造出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活动的第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研讨沙龙中,传世典藏金镶玉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杨晓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第六代传承人刘亚蒙、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孟兆君、“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袁秀慧、百宝嵌传承人周洪俊和“第什里风筝”传承人赵燕强6位非遗大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为现场观众普及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充分了解非遗文化,感受其中的乐趣。
(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身教大于言传,正是父亲他们这些老一辈玉雕匠人一丝不苟和坚韧不拔的制艺精神深深影响着我。”非遗大师杨晓雅深受父辈人的影响,一直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艺无止境,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永远不会出现最好,唯有不断的学习和创作,才能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泥人张”传人也讲述了她的“树材之道”。在现场,大家在非遗大师的讲述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匠人”们正是经过千百次的锤炼,才塑造出一件件艺术精品。
“对使命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我觉得这就是匠人精神,也是现在孩子们需要加强的一种品质。”来参加活动的一位家长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不仅学到非遗技艺,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们的品格和精神。
跟大师学“技艺”让文化传承“落地生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聆听完大师们的故事,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想来一场“非遗”的亲身体验。现场观众被分为3个兴趣小组,分别由3位非遗传承人带领,参加花馍、泥人、风筝的制作。
在花馍体验区,非遗大师孟兆君为家长和孩子们讲解了花馍的制作流程,“一个个成型的花馍,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包括搓、团、捻、擀,还有剪、切、扎,以及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我们要用到剪刀、梳子、筷子、竹签等很多工具。”随后,大家跟着大师一起动手,学习传统花馍的制作,在实践中了解非遗的同时,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孩子们和家长认真听非遗大师孟兆君讲解花馍)
(亲子互动专心揉捏花馍)
在泥塑区,家长与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专心地揉捏着泥土,然而想要塑造好一个形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经过数次修改、磨光、晾干、烧制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这绝对是一个考验孩子专注力和动手能力的传统技艺。而精锐教育始终坚持以“学习力成就未来”为使命,本次活动,也为孩子们增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毅力提供了实践机会。
(老师现场教学)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2009年,第什里风筝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风筝制作体验区,孩子们正在专心地听着非遗传承人讲解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工艺、文化特色等。随后,大家开始动手体验,剪竹条、用细线捆扎、贴风筝骨架、为风筝上色……孩子们在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之时,审美能力和行动力也在提高。
(孩子们积极参与风筝讲解互动)
“非遗的核心是传承,没有了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会中断。我们传承了师父的事业,也希望自己的事业也有接班人。”活动结束后,坚守非遗传承使命的大师们也希望这次活动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非遗的种子,让文化传承“落地生根”。
非遗文化传承的根本来自于教育。此次活动是精锐学霸帮在儿童非遗文化教育领域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孩子不仅在活动中可以亲历非遗技艺,更能感受到我们作为泱泱五千年文明大国的智慧结晶和文化自信。精锐教育集团副总裁焦典博士表示:“青少年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国家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会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站在整个世界文化的舞台上。”

-
意向成交金额超千亿元,中博会让中小企业成主
-
真金白银!一季度湖南外贸企业退税近百亿
-
区领导调研制造业企业
-
佐力药业诚邀您参加第18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