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监会:将积极探索险资参与债转股 适时推出相关政策
今日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贾飙表示保监会将积极探索险资参与债转股并总结经验,适当时候推出相关政策。保监会多方面采取措施缓解险企的流动性风险。密切关注个别险企另类投资增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增长。下一步,保监会将对个别险企另类投资进行重点监测。
保监会:截至上半年共有8家保险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
在今日保监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资金部副主任贾飙介绍,发挥保险产品和资金优势,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贾飙表示,支持保险业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参与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会办医。如阳光人寿投资建设阳光融和医院、泰康人寿收购南京仙林鼓楼医院等,有助于缓解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合理的多元办医格局和医疗服务竞争机制。
在投资养老社区方面,保监会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养老社区的投资与运营,开展养老产业领域的创新和探索。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目前,部分养老社区项目已投入运营。
保监会:加大关联交易监管力度 从严认定关联方和关联交易
在今日保监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资金部副主任贾飙介绍,2017年6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穿透监管”、“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从严认定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加大关联交易监管力度。
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除了加大关联交易监管力度外,贾飙表示,要密切关注重点公司流动性等风险,有针对性从保险产品、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处置长期资产、增加短期流动性资产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缓解流动性风险。完善流动性监管制度,持续抓好满期给付和退保风险防范工作。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业务现金流管理的通知》意见,明确流动性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同时,要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重点关注重大股票、股权投资、利用金融产品、回购交易及资产抵质押融资放大投资杠杆等情况,将对存在突出问题及重点保险机构持续开展现场检查工作。
贾飙表示,今年上半年,保监会陆续印发“1+4”系列文件,分别从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和服务实体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从严监管,深入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目前,42号文进展积极,成效已经显现。一是保险行业加快回归本源,做强主业,保险保障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凸显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二是保险行业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的力度不断加强。保险业在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领域快速发展。三是保险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普通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快速增长,短期理财型险种新增缴费同比下降较快。四是保险资金激进投资得到有效遏制,保险资金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得到彰显。
保监会:引导保险业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
记者21日从保监会获悉,保监会将引导保险业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
为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保监会近日对《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7〕42号)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保监会“1+4”系列文件引导下,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42号文发布以来,保监会有针对性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保险业务创新,提升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一是在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体系方面,积极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提供风险保障。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优化责任保险发展环境,支持保险行业参与投资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二是在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方面,引导保险资金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持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探索保险资金直接支农支小新方式。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压舱石”作用,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三是在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方面,支持行业设立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构建“公益+交易所+保险”的精准扶贫模式,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相适应的保险服务机制。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加强巨灾保险基础建设,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加大科技保险支持力度,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在持续改进和加强保险监管与政策引导方面,完善最低资本标准等相关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引导保险业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建设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体系。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重大投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绿色通道。密切关注重点公司风险,加强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监管,完善流动性监管制度,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
评估结果显示,保险行业加快回归本源,做强主业,保险保障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凸显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的力度不断加强。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领域快速发展,上半年已完成续签的大病保险项目共覆盖了8.46亿城乡居民;截至2017年7月,我国农业保险累计为190余种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1.32万亿元,承保农户1.44亿户次。保险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普通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快速增长,短期理财型险种新增缴费同比下降较快。保险资金激进投资得到有效遏制,保险资金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得到彰显。截至2017年8月底,累计通过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服务实体经济重大建设项目金额超过4万亿元。
【延伸阅读】
保监会启动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 重点解决非理性举牌等问题和制度漏洞
近日,保监会印发《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方案》(简称《建设方案》),明确了二期工程建设的三大任务和二十六项具体任务。三大任务包括完善监管规则、健全运行机制和加强监管合作。完善监管规则包括15项具体任务,重点解决当前保险公司存在资本不实、关联交易复杂、资产不实、多层嵌套导致底层资产不清、产品不透明、非理性举牌问题、局部流动性风险突出、保障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和制度漏洞。
保监会介绍,随着我国金融保险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和风险状况变化,保险市场和偿付能力监管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为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和风险抵御能力,保监会启动了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并在广泛征求和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建设方案》。
二期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是坚持风险导向,提高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风险针对性,进一步扩大风险覆盖面,提高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保险业偿付能力状况和风险变化情况;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治乱象,降杠杆,强执行,从严从实加强资本约束,加大监管政策传导力度,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三是坚持开放导向,积极向国际审慎监管规则和金融治理体系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不断加强国内监管合作与国际监管合作,防范跨市场、跨领域、跨地区交叉性金融风险;四是坚持前瞻导向,密切跟踪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不断提高监管科技水平,研究探索新科技条件下保险业审慎监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
健全运行机制包括6项具体任务,旨在确保偿二代实施到位,增强偿付能力监管的执行力。包括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检查制度,逐步建立多维、立体、开放的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监测体系,跟踪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开展监管科技的应用研究等。
加强监管合作包括5项具体任务,推动国内监管合作与国际监管合作。在国内监管合作方面,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和监管协调机制的部署,推动建立和积极参与金融审慎监管的合作机制,强化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慎监管协调,切实防控好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各类交叉性金融风险;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偿付能力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监管规则制定等。
保监会称,偿二代二期工程将按照“边建设、边实施”的工作思路,坚持“开门搞建设”,实施项目负责制和专家咨询机制,集中全行业的力量,切实做到公开透明。保监会将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进度,优先重点推进实际资本评估、资产风险最低资本、流动性监管规则、数据真实性检查制度等较为紧迫的工作任务,同时扎实有序地推进其他各项建设任务,确保二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保监会称,偿二代二期工程是保监会推动落实“1+4”系列监管文件,“强监管、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完善监管规则、健全运行机制、加强监管合作,进一步推动偿二代的扎实落地和全面升级。(来源:证券日报)

-
意向成交金额超千亿元,中博会让中小企业成主
-
真金白银!一季度湖南外贸企业退税近百亿
-
区领导调研制造业企业
-
佐力药业诚邀您参加第18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