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园区经济的三地探索——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系列深度报道(七)

(原标题:【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园区经济的三地探索——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系列深度报道(七))

记者 谭雅竹 朱金磊 黄鹏 张登海

云南网讯 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不可或缺地要关注肩负承载产业集聚发展、催生产业集群效应使命的园区经济。

历经多年发展,我省园区经济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需要破解的问题。

面对问题和矛盾,各地迎难而上勇于作为,如何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实践积极探索破解矛盾瓶颈的新路径、新举措?

深入采访中,记者努力寻找答案。

沾益

“一颗章”营造良好软环境

在沾益工业园区鸿贵味业野生菌加工项目建设现场,企业负责人尹国贵对建设进度十分满意。在他看来,项目的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园区的优质服务。

“以土地规划许可证为例,过去我们办理要1至2个月的时间,现在只用了两三天,而且都是园区工作人员代办的,又省时间又省心。”尹国贵坦言,真没想到园区的工作效率这样高。

近年来,沾益区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作为企业进驻的平台和载体,工业园区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为进一步营造良好软环境,加快产业集聚,沾益工业园区率先在曲靖市探索“一颗章”审批制度,不断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速度。

所谓 “一颗章”审批制度,主要包括 “一颗章”规划和“一颗章”入园两个方面。在项目入园落地阶段,该区招商、发改、环保、国土等职能部门就对拟入园项目进行实质性联合初审,有效精简了项目入园的形式审查,大幅缩短了项目入园落地周期。

项目进驻后,区直有关行政审批部门凭园区“一颗章”,提前介入园区项目,根据项目建设进度进行现场监管,大幅提升了行政效能。过去,办理项目手续的各部门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如今通过采取 “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颗章办理”的模式,不同部门拧成了“一根绳”。园区每个片区都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发改、招商等职能部门全部入驻建设一线。园区还对入园项目手续实行全程领办代办,每一个入园项目都明确了一个挂包帮责任人,以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最高强度推进项目建设、服务投资业主。截至目前,园区直接代办手续81项,领办手续87项,为企业最大限度省去了中间环节。

“一颗章”审批制度运行以来,沾益工业园区审批程序高度精简,审批时限高度压缩。累计精简区级审批事项18项,入园产业项目所有手续实际办理审批时限为60个工作日,压缩了35个工作日。

正是在制度的保驾护航下,工业园区高速运转。预计到2020年,沾益工业园区将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保山

“园中园”5+1>6

在保山工贸园区长岭岗片区,5个“园中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8月初,概算总投资45亿元的5GW单晶硅棒项目成功点火试生产,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约55亿元。”龙陵“园中园”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黄永逵说:“龙陵硅基产业推进迅速,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未来将形成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这与 园中园 建设资源利用最大化等举措密切相关。”

保山的跨越看工业,工业的发展看集聚。如何实现园区建设的放大效应?保山市意识到以往园区分散在5个县(市、区),存在发展规模有限、配套设施跟不上、大商好商难引、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去年7月以来,保山市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的目标,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和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由5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共享“园中园”。

“产业发展,集聚为要。”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说,园区采取“园中园”建设模式,有利于聚合全市力量解决一个县市区难以解决的配套难问题,打造一个低税费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最大限度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招大商招好商,形成工业聚集发展的先行区、试验区、创新区,创造“5+1>6”的效果。

“园中园”建设推进一年来,展现了强大生命力,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放大,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保山工贸园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介绍:“ 园中园 建设推进以来,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合作洽谈,截至目前,5个 园中园 共签订协议45个,拟投资165.1亿元,投产4个,开工16个,优势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集聚发展。”

在保山工贸园区,施甸“园中园”的3户已投产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按照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定位,我们园已签约12户企业,其中7户企业已入驻园区,3户企业正式投产,上半年实现新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以往各县(市、区)单个园区的发展是不可能有这种集聚效应的。”施甸工业园区管理局局长李峰说。

砚山

筑巢引凤打造新动能

进入砚山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工区,扑面而来的是园区建设的火热气氛。园区内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厂房内,工人们在忙碌地加工产品。

砚山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红向记者介绍,把“完善功能,筑巢引凤”作为园区发展壮大的核心,园区吸引了大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入驻。目前,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58户,今年上半年整个园区产值近25个亿,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2%,园区成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为更好地招商,砚山县创新模式,按照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 的模式,多渠道融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配套功能,目的就是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投入生产,在这里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王红说,目前,承接产业加工区有37户企业入驻,其中有美泰和富士康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海螺集团也已入驻。

据介绍,2012年以来,园区累计投入资金15亿余元,收储土地3000亩,建成16.4公里园区路网及给排水、电力、照明、绿化等附属工程,基本实现标准厂房、保障性住房、物流园区、培训基地和服务设施“五个配套”。

“目前,园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准化厂房23万平方米,正在启动建设15万平方米,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544套,可满足1万余人住宿。”王红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说,同时,启动建设年吞吐量2000万吨、占地1076.9亩,集商贸、物流、海关监管、仓储等为一体的砚山现代物流园区。

记者在园区内看到,派出所、卫生室、餐饮店、便民超市、金融网点等生活服务设施有的正加紧建设,有的已投入使用。云南技师学院砚山分院已经在园区内挂牌成立,综合保税区也规划设立在砚山工业园区内。

“园区建设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来打造,员工在园区内就可以解决吃、住、玩、购物、教育、医疗等,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安心生产、安心生活。”王红说,园区综合配套功能的日益完善,为吸引更多客商、企业、务工人员到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园区经济的三地探索——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系列深度报道(七)

(原标题:【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园区经济的三地探索——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系列深度报道(七))

netease


上一篇:中国歌剧研究中心成立 填补中国艺术研究空白

下一篇:“探索与责任”首届中国极地旅游论坛在京举办


编辑推荐
  • 意向成交金额超千亿元,中博会让中小企业成主

  • 真金白银!一季度湖南外贸企业退税近百亿

  • 区领导调研制造业企业

  • 佐力药业诚邀您参加第18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