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金刚:司法改革的追梦人
编者按:2019年1月21日,由正义网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在过去一年中,坚守法治信仰、弘扬正义精神的周会明等10位个人和团体荣膺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称号。从21日开始,陆续推出这些正义人物的采访报道,从朴实的字里行间去感受正义的力量。今日推出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原主审法官方金刚的采访报道。
方金刚,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原主审法官。2017年10月17日,方金刚在工作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1岁。2017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决定,追授方金刚同志“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在他的生平介绍中, 最高人民法院有这样的评价:“无论是审判工作、调研指导还是制度创新,他始终坚持从优秀到卓越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法学理论功底深厚和外语水平高的优势,为推动人民法院司法事业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要平天下不平之事”,刚被任命为法官的那天,方金刚兴奋地说出自己做法官的理由。对于法官的职业,方金刚有着近乎痴狂的“热爱”。他常说,不管是在哪里,自己都是人民法官,永远不会忘了理想。
对外交流的推动者
2004年10月,方金刚从湖南省高院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所属的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帮助工作,2005年11月调入。“天天早到听英语新闻,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一习惯他雷打不动始终坚持着。”初出校门刚到法研所就与金刚共事的丁广宇说,正是在他的带领、鼓励甚至是鞭策下,一同翻译了许多域外的司法动态并编印成应用法学研究信息。“后来我去了民一庭,偶尔碰到金刚大哥,他居然仍对域外最新判例信手拈来。”
在法研所的四年,方金刚参与重大课题调研,开展对外司法交流,翻译出版外国法律译著,从为《人民法院案例选编》编写民事案例开始,到参与创办《中国应用法学研究信息》,对域外一些主要国家司法改革和法律重大修改做一些介绍,后来对英美德法日诉讼程序做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专著《案件事实认定论》,从案件事实认定的角度对诉讼程序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他是一位真正能够感受到什么是伟大法官的真谛的法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蒋惠岭说,方金刚是一位普通的法官,但是他做的并不仅仅是办理好每一个案件,能够感受到,他是要把法律的真谛挖掘出来,把法律的真实含义挖掘出来。“他不仅是解决了每一个案件的问题,而是把它们升华到了对于法律理论的贡献,对于法律规则体系的健全。”
2008年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后,调研、组织会议、承办改革项目课题、起草指导性文件、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等,成了方金刚的主要工作。
工作繁重,但每一项工作,方金刚都留下了坚实的脚步:他参与草拟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报告》,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参与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若干意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引起了台湾地区和港澳特区的重视;参与组织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国际研讨会”“诉讼外纠纷解决与诉讼程序国际研讨会”在国际引发反响;参与研究的国家课题《建立和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欧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助……由于研究能力较强,他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聘请为兼职研究员。
青藏高原上的“方多吉”
2010年7月,作为最高法第六批援藏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44岁的方金刚开始了自己的援藏生涯。“援藏就是到西藏传播法治理念,那里需要。”在这个“只是牦牛的故乡”,方金刚一坚持就是三年,甚至还给自己起了个藏族名字——方多吉。
西藏的艰苦程度远远超乎预想。连续看10页左右的案卷材料,或在电脑前打字将近一个小时,就让人头晕和胸闷。开完庭后,全身不适需要几天来调整。平时睡眠很好的他,居然失眠了。特别是每年的十月下旬至次年五月,在凌晨三点前能睡着就算幸运了。最难熬的是冬春季节,鼻子常出血,脚趾甲凹陷生长。
随着内地对西藏援助力度的加大和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纠纷不断上升,民事案件数量近几年也大幅增加。三年里,方金刚办理和审结各类一、二审民事案件36件,再审民事案件1件,担任审判长的案件(包括自己承办的案件)117件,当庭宣判11件,还参与了21起请示案件的答复和多次庭务会对疑难案件的讨论。
西藏高院民一庭有个好传统,就是每一个案件都开庭。在此基础上,为了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事案件,方金刚团结庭里的同志在提高案件质量上做了一些努力,成效明显。其工作过的民一庭近三年审理的案件很少有涉诉上访和申诉再审改判的,还连续三年被院里评为优秀先进集体和学习型党支部。
发挥调研能力强的优势,方金刚还克服困难深入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基层一线调研,完成了多篇调研报告。了解到基层法院的实际困难后,他积极参与西藏法官学院的法官培训和教学工作,先后为基层新任院长班、民事疑难案件研讨班等法官培训班授课11次。
一位年轻的藏族法官还记得方金刚送来的洗衣机。因为房贷等原因他家生活较为困难,细心的方金刚发现,这位法官的爱人冬天还在外面的草坪上用冷水手洗衣服后,就萌生了给他家买台洗衣机的想法,又怕他不接受,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才送出去。“这样无私的帮助,只是方金刚极为平常的一个行动而已,他时常拿出工资帮助藏族百姓。”这位藏族法官说。
援藏结束那天,西藏高院院内挤满了自发赶来送行的同事和群众,200多条洁白的哈达挂满了方金刚全身。“援藏三年没有什么遗憾的,唯一遗憾的是我只有一个三年献给祖国的治边稳藏事业!”在援藏工作总结中,他这样写道。
当庭宣判的积极践行者
当庭宣判——这是方金刚生前一直呼吁并身体力行的一项改革新举措。
一些国家法官的裁判文书能作为判例让人遵从并让后世评判,而在有些国家,法官的裁判文书则主要是放在保密室或档案柜里,哪种更具法律的价值?为此,方金刚翻遍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撰文写道:众所周知,对绝大多数案件而言,法治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法官们庭审结束时都会宣布案件处理结果并归纳裁判要旨。
“一出戏结束时总有一个结果,不管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反正有一个结果,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他认同的是,老百姓期待法院当庭宣判,择日宣判的满意率并不会比当庭宣判案件的满意率高。
“没想到第一次来四巡开庭,就遇到了当庭宣判,对法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很钦佩。”由方金刚担任主审法官的上诉人安徽新贝发制笔城有限公司与浙江昆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当庭宣判后,来自安徽的出庭律师姜洪明感慨地说。
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方金刚执笔起草了《第四巡回法庭当庭宣判规则》。“因为方金刚认为,法官要是当庭宣判,就能打消当事人的疑虑,正义就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同事阎巍介绍说,如今,当庭宣判已在四巡形成长效机制,四巡的法官开庭办案,当庭宣判是原则,不当庭宣判是例外。
“‘庭审结束时宣布案件处理结果’就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一项迫切期待,应该努力做到。”方金刚曾在研究报告里这样写道:兼听则明这条古训和西方国家总结的一条自然正义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视开庭审理阶段为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环节,缺席判决风险大,除非万不得已,应当慎之又慎。
“他选择的每一步都让我没有选择,但是我还是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因为他对法律的信仰感动了我,我不后悔嫁给他。”提起方金刚,妻子刘晓翎这样说道。
(文字统筹 郭璐璐)
相关链接:
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黄其焕:"一切都是职责所在"
2018年度正义人物|吴小红:捍卫公平正义是检察官的职责
2018年度正义人物|北京丰台劝导队: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欧阳继华:公益路上的坚守者
2018中国正义人物周会明:执法者的内心是"剑胆琴心"
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杨光照:"枫桥经验"的实践者
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张保国:"我是队长,有危险我先上"
2018年度中国正义人物唐帅:为"无声世界"代言

-
中北高新区企业青洽会展示成果
-
部分企业员工返岗率百分百,订单排至6月份
-
新闻分析|河北企业缘何青睐工业设备上云
-
科创企业接连出圈屡结硕果 深圳有何培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