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人物|吴壮:三沙是我心中的明星

从1984年初次踏足永兴岛至今,三沙市政府顾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壮已经与南海结缘整整32年,他见证了这片海域从禁渔到渔业繁荣,见证了一个个岛礁从荒芜到宜居,见证了渔民从生活艰辛到美满幸福,见证了三沙市成立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可以说,我的足迹踏遍了整个南海。”32年的南海工作生活,让吴壮对这片海域无比熟悉,他还记得刚到南海区渔政局工作时的荒凉景象:当时的永兴岛只有几间部队的房屋,炙热的阳光的照射在珊瑚砂踏成的土路上,岛上的人很少,外出走动的人更少,静谧的岛礁上只有鸟叫声清晰可闻。码头,岛上的官兵在海边呆坐,看见来客欣喜异常,眼神却有种无法对焦的呆滞感。沿海的礁盘上飘着几艘小舢板,黝黑的渔民时而从海面浮出,时而又潜下去,在海天交相辉映的“蓝”中,整个永兴岛显得无比孤寂。

“永兴岛在当时的岛礁中还算是条件比较好的。”吴壮回忆说,当时的晋卿岛没有一砖一瓦,渔民就躺在从海里捡来的木板搭成的“床”上,岛上卫生状况极差,蚊子和苍蝇扑面而来,为了阻隔昆虫,渔民用黑色的尼龙网将“床”围住,没有补给,淡水稀缺,渔民仅靠吃鱼为生。如果说生活条件的艰苦对于渔民来说尚能忍受,那么台风的侵袭则是毁灭性的,几米高的浪打来,渔民简陋的栖身之地也随之化为乌有。

2015年,吴壮被聘为三沙市政府顾问,接连的三沙的调研之行,让吴壮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岛礁和渔民。

“三沙设市4年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发展速度和效率举世瞩目。”接受采访时,吴壮正坐在“三沙1号”船的会议室里,看着这艘8000吨级的交通补给船,吴壮告诉记者,曾经他每次南海巡航的归途,船上的会议室、接待室甚至走廊过道都睡满了驻岛部队的官兵、西南中沙工委的干部职工和渔民。如今,三沙1号、琼沙3号、综合执法1号、中国渔政306船、北部湾之星……吴壮细数着往返三沙,为居民提供交通和物资补给的船只,内心充满了欣喜:“从以前一两个月只有一艘船来,到现在每周都有好几趟船,三沙的交通发展太快了!”

此次5天4晚的三沙之行,吴壮踏足了永兴岛、晋卿岛、甘泉岛和琛航岛。当年一个个荒芜的孤岛如今已搭起了板房、建起了木屋、盖起了小楼,岛礁的港口、码头、道路等基础设施逐步成型,岛礁也日益繁荣。永兴岛的北京路,灯光璀璨、人来人往,男女儿童散步、嬉戏,街边的咖啡馆、超市、烧烤园、冷饮吧应有尽有,这里的一切已和内陆城市无异。

“你们来了几年了?生活怎么样?”在甘泉岛上,吴壮询问相熟的渔民。“来了8年了,以前的生活……”说到以前,渔民摇了摇头,一脸不堪回首的表情,不过我们现在有房子住、有淡水喝、有电视看,政府还经常带东西来慰问,生活非常幸福。

“能够在岛礁上安居乐业,将捕鱼的祖业传承下去是渔民的愿望。”吴壮表示,三沙市成立后,政权建设遍布西沙,向南延伸,有人居住的岛礁都有了工委和居委会,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意义重大。4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解决了渔民的安居和生活问题,更是保障了往来交通,让住岛渔民再无后顾之忧。

三沙的领导班子有思路、有干劲、有能力,三沙这4年的变化是以前30年的总和倍增的,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三沙市正成为南海之上冉冉升起的明星,吴壮说。(文/洪媛媛)


上一篇:【渲云人物志】导师专访 ? 吕金鹏

下一篇:唐山大地震40周年人物:姚翠芹的笑与痛


编辑推荐
  • 中北高新区企业青洽会展示成果

  • 部分企业员工返岗率百分百,订单排至6月份

  • 新闻分析|河北企业缘何青睐工业设备上云

  • 科创企业接连出圈屡结硕果 深圳有何培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