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年前的朋友圈——历史明信片展”在京开幕
12月1日,“121年前的朋友圈——历史明信片展”在北京东空间开幕,作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塞隆文创园的年度活动之一,该展以开放的形式在园区中一节上世纪70年代的列车车厢内呈现,展出了赵盛的部分收藏,包括1869年奥地利发行的世界首枚邮资明信片和中国第一枚邮资明信片——清一次片,以及1898年7月18日至7月30日间音乐人Josef Slàvnik横跨捷克、德国、奥地利三国旅行途中为自己寄出的一组四十一枚图画明信片等珍贵藏品。展览开幕日圆桌座谈重点探讨了收藏与文创相结合、集邮与当代艺术结合创新等话题,集邮家、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影视界及设计界从业人士云集论道。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华夏集邮协会会长李伯琴老师检票上车。(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参展人赵盛先生提出,“朋”和“友”这两个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朋”通“倗”,形容两个品行如玉的人在一起 ,“友”则是甲骨文的会意象形字,如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易 · 兑》提出“君子以朋友讲习”, 《周礼 · 大司徒》指出要“联朋友”,《论语》更直接告诫世人要“与朋友交”。 几千年来,管鲍之交、鸡黍之交、杵臼之交、知音之交,莫逆之交,甚至刎颈之交一直为国人所乐道。 正因互为朋友,才聚为竹林七贤;正因朋友之聚,方成天下名篇《兰亭序》。邮书达友, 明信片上留下的“微型信息”就是早期的“微信”;寄情于片,配以明信片的图画,正是当年公开发布的“朋友圈”。
耄耋之年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李伯琴先生回忆了半个多世纪前,以欣赏明信片图案的方式领略祖国河山的故事,“当时的明信片既是图库,也是诗和远方”。而后,在八十年代与各地邮友传递简讯的媒介也是明信片。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现在以旅游时为自己寄明信片的方式“打卡”世界地标。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集邮活动中来,明信片的作用就如同是“新手指南”。
当代艺术家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东子先生作为展览承办方——东空间的主人,第一次为“老明信片”策展,随即便产生了将其与文创相结合的想法,提出“将故事讲出来,古树新枝,让古老的明信片活起来”的理念,“内容驱动,打造全新且有深度、有趣的 IP“,后续他和他的团队将凭借丰富经验与强大资源,不断创造明信片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新融合。
赵盛给大家讲解明信片故事。(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我将考虑把邮票和明信片作为新的结合形式”艺术家王笑今提出“用有时代特色的装置展示丰富的人文情怀,去表现涉及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尝试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创作。”会上,北京正唐艺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唐玉女士、北京新影联盟副总经理张泰铭、IP 营销策划师骆南图、短视频营销人陈思言等参会专家先后就集邮收藏与当代艺术结合创新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最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王宏伟先生及本次活动策展人、北京瀚唯环艺建筑设计院创始人程一鸣先生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呼吁大家通过此次展览,以明信片中的历史内容为线索,活动事件为驱使,结合当下普遍存在的城市更新需求,地产、旅游行业中特色内容缺乏等痛点,尝试探索以策展、旅游、教育、产品、赛事、金融等角度,提出可行性方案,唤醒已逐渐衰退的集邮文化,尤其是明信片文化与市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
山东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全国居前,“小身板”迸
-
湖南江永:“大礼包”让企业开办省时省力省心
-
江苏太仓:外资企业加速增资扩产
-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企业乘风海南自贸港